首页 > 专题 > 2025做書图书市集 读书,与有趣的灵魂相遇
2025做書图书市集 读书,与有趣的灵魂相遇
时间:2025-06-05 11:55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韩文苑 资料提供 北京时代美术馆 美编 孙琳




  如今,随着AI深度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即时高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变得易如反掌,我们为什么还要亲自翻阅纸质书?那些沉浸在阅读的心流时刻,共读的情感共振,和被文字所温暖与鼓舞的瞬间,或许是无法替代的体验。5月中旬,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做書图书市集,作为2025年“书香海淀阅享青春”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一,这里汇聚了17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为读者带来最新作品,倾情呈现多达30余场趣味展览及16场文化沙龙。《北京青年》周刊走进图书市集,与出版人来了一次即时相遇。




  一座美术馆中

  有“书”的方方面面





  2025做書图书市集首次在北京市海淀区举办,同时也是做書第一次走进美术馆,这里有着浓郁的书香氛围,与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据了解,做書图书市集是做書一手打造的特色书展品牌。从202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参与人数最多达到15000人。


  这里不仅有看不完的“书”,还有关于“书”的方方面面。最新出版的图书抢先看,稀有绝版书来捡漏,以及有意思的周边、文创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汇聚了17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方,80%为出版机构与书店,包括优质品牌新行思、雅众文化、艺文志、重光、惊奇、可以文化等,以及首次参加做書书展的“编辑部”与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译林出版社·林中路、三联书店·文化分社、山东画报出版社·照见书房、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还有15家独立书店,如专注港台原版书的宝藏书店刺鱼,开在胡同里的可能有书,老工厂里的戏剧电影诗歌书店码字人等等。同时,18个文创品牌带来各自2025年主推新品。

  从图书的创作、编辑、印刷,到与书有关的插画、设计、文创品牌,涵盖了我们所能想到的与书有关的大部分形态。

  文化沙龙
  面对面听大咖聊书

  阅读是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子。读书,可以使人具有长期抵抗孤独的能力。但这一次,读书人、做书人从自留地走出来,实现面对面的交互,而书则成为一种破冰方式。

  你可以在沙龙上听到诗人雷格、西渡的对谈,为你找到现代诗“迷宫的三十条小径”;也人的编辑们将为I做E,大胆畅聊这个勇于进击的低调出版品牌;炙手可热的马华作家林雪虹与你分享写作的日常,带你一窥“远处的微光”、马华文学的奥秘……从各家出版品牌摊位的美陈布置得以一窥编辑们的精神内核。摊位有茶还有酒,玩扭蛋机领取好运,空气里充满了编辑与读者间的欢乐。与新行思准备的布劳提根立牌合个影吧,再盖上由小说家朱岳绘制的作家印章,布劳提根会保佑你的文学品位。

  在为期四天的展览期间,北京时代美术馆里举办了16场文化沙龙。沙龙涵盖了作品分享、新书首发、作家谈书、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给读者们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做书也做展
  穿梭思想迷宫

  书是展品,编辑就是策展人,每个展览都是编辑精心策划的主题,凝结着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在书市现场,有三十余个精心筹备的趣味小展览。6个主办方策展、6个联合策展、23个迷你展。既有“偏心: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和“春季新书联展”这样帮助读者找到心仪之书的书籍展,也有像“四开SIKAI:用一千个小时,做一本书出版品牌”和“大胆的排版——字体趣味排版”这样围绕着做书过程展开的专题展;既有“防脱庙会——当代青年发量保卫战”的现实问题,也有“野生动植物在哪里躺平?”之类的轻松一笑……

  展厅动线里,埋藏着编辑老师们的巧思,手写的编辑手记把人带回车遥马慢的旧时光,字迹凝结着做书人的心血,等待着与读者共鸣。“你会爱护这些展览样书,因为你是一个好人”,新书联展上的书们被编辑贴上了可爱的字条,大家像爱护宝宝一样爱护书籍,又谦和礼让,轻声细语。

  分散在展厅各处大大小小的展览也是本次市集的亮点。00后编辑们直接把家搬到了展览现场——策划的女性视角漫画展《造一把椅子》,与读者坦诚畅谈生活。

  伍尔夫说,“一个女人需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椅子作为居所中思绪流转和停滞的载体,是一个有力的意象,将我们在不同空间的记忆关联起来。造一把椅子是一种创造的姿态,也是一种构建现实的方式,蕴含着观看、共情与想象的力量。有一片田野团队通过“椅子”这一微小而有力的隐喻,让每位观众都能在展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你还可以在图书市集交换书籍,历年活动中备受好评的“真心换书”环节将再度登场,用自己看过的书现场交换挑选一本想要的书带走。

  一本书的诞生是由一连串细致的编辑、工艺安排与阅读设计串联而成。而读者在这次书市中,也可以像编辑一样做书:用本次市集的“门票”正式地做出一本简单小书的现场体验。读者们在“做书”过程中对编辑们“看不见的工作”多一点了解,还能以最简单的材料和方式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这一刻
出版的未来是五彩斑斓的

资料提供 广东人民出版社大众出版分社乐府文化

  在乐府文化的摊位上,一本叫作《小家伙》的书吸引了笔者的注意。那是一个小婴儿拥着父母的书封,他们持着一个舒服的姿态安然入睡。在书摊后面的编辑喵吉诃德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一本法国漫画家、作家、插画家玛丽昂·法约尔的书。她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充满诗意、幽默诙谐,总能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与探索两性关系的哲学。《小家伙》的灵感就是来自玛丽昂的切身经验。





  对话出版人:

  阅读,是对自我世界的捍卫

 Q:首先,请你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A:大家好,我是喵吉诃德,我来自广东人民出版社大众出版分社乐府文化。我喜欢读书、摄影、户外等,我是一个猫党,目前,我已经从事编辑这个行业4年的时间了。

 Q:你这次主要带来了哪些出版社的作品?

  A:这次带了广东人民旗下万有引力和乐府文化两个品牌的书籍来参加市集,乐府文化品牌主要出版文学文艺类书籍,万有引力品牌主要方向是历史社科。

 Q:你是怎样的契机参与到“2025做書图书市集”的?

  A:自从我知道做書市集之后,我是历届都有参加的。做書办了几次就参加了几次!

 Q:你对这次“2025做書图书市集”的感受如何?

  A: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次的感受的话,我觉得是:在这一刻,出版的未来是五彩斑斓的。

  Q:分享一件在这次书市上,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A:我们这次接到了五位作者译者的投稿,有从安徽特地拄着双拐过来北京投稿长篇小说的一位姐姐,有写了诗歌想让我们配插画并出版的作者,有mook杂志想要和地方的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有译者带着译著毛遂自荐的,有童书作者介绍着自己的创作……我觉得,在这个地方,读书人、出版人、写作者共处一室,大家的出现让未来的出版行业呈现出异常耀眼的光。

 Q:近期最畅销的一本(套)书是什么?

  A:最近,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是《长夏记》,是宽宽老师畅销10万余册的《36岁,人生半熟》之后的最新力作。作者坦诚书写世上普通平凡的两个相爱的人之间,跨越20年温暖久长的关系,期望延续对情义的信心与恒心。

  Q: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

  A:宽宽用真诚的写作,探讨亲密关系,呈现了女性的强韧力量——是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勇敢和果决,还有在选择之后认真生活,完整投入的热情;展现了女性如何通过亲密关系进行自我探索,真正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为更好、更健全的人。

  Q:读者对其的反馈是什么?

  A:我记得,宽宽老师在市集现场签售,有一个读者的反馈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向真实的生活,照进自己的内心。

 Q:如何看待电子书、网络阅读的当下,纸质书的存在意义?

  A:我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翻开阅读一本纸质书是奢侈的,是一种自我的修行,一种冷静的思考,对自我世界的捍卫,不被“大数据”所裹挟的坚持,纸质书不可能被替代。





在书页的餐桌上
琳琅满目丰俭由人

资料提供 四川人民出版社

  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摊位上,既有可爱的“网红熊猫花花”写真集,也有朱迪·科默主演、奥利弗与托尼双料大奖舞台剧《初步举证》的原作小说。有着甜甜的笑容,第一次做摊主的出版人钟漫琪充满着活力与热情。她说:“我非常享受这种与具体的读者交流碰撞的过程,在这个人机合一的时代里对话都是一种奢侈,谢谢读者们还愿意和我共度一段时光。”




  对话出版人:

  营养均衡川人精神

  Q:请你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A:读者朋友们好,我是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搬书”两年半的钟漫琪。一直以来,我都为写作与阅读中发生的那些对话深深着迷,对我来说,进入出版社工作算是文青圆梦。

  Q:你对这次“2025做書图书市集”的感受如何?

  A:这次市集从规划准备到出摊卖书都由我一个人负责。但有现场同行主动关心帮忙,博主朋友们也来争当一日摊主,我没有感到丝毫疲惫,反而是觉得自己被温暖的能量治愈了。我觉得,活动和市集构建成的互动文化空间让交融变得更加直接。正如阿伦特所说,只有与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的他人分享共同人类世界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全面地看待现实,并发展出一种共享的共同感,否则,我们每个人就都会被抛回到我们自己的主观经验中。

 Q:分享一件在这次书市上,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A:社里出过一本纯手工打造的《植物先生》,我为它写的文案总被嫌弃啰嗦,但读者们都愿意在摊前聆听这段关于文化与非遗的故事。在提起价格时我总是心虚地先声明“这书有点贵”,可是大家都爽快地买单。虽然有的时候同行会自我调侃说“骗”读者买了某本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读者是否愿意用钱投票就是检验图书营销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读者付钱的那一刻,被认可的自信远比到手的书款有价值得多。

  此外,出摊前,看到同行们有趣的品牌介绍,想到社里那本堆满了学术、文学、财经、心理等等主题图书的书目,有些头疼该怎么和读者介绍自己。最后在门头上标注的slogan是“营养均衡,川人精神”,什么都看的杂食性读者怎么不算是营养均衡呢(笑)。

 Q:近期最畅销的一本(套)书是什么?

  A:在一桌营养均衡的“菜品”里,读者们最喜欢《初步举证》。这是一本为女性发声的勇敢起诉。

 Q: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

  A:精英女律师泰沙擅长以犀利的言辞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性侵嫌疑人辩护。然而,一次与暧昧男同事的约会,却让她从辩护者变成了被害者。泰莎决定亲自起诉施害者,而站在证人席上的泰莎发现,那些曾经被她视为“程序正义”的辩护,却让她的身体和情感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凌辱”。面对着冰冷的审判目光和复杂的法律程序,她开始思考:法律究竟是为了保护弱者,还是成了强者手中的武器?

 Q:如何看待电子书、网络阅读的当下,纸质书的存在意义?

  A:做活动,做市集,总有朋友会问我,在这个电子文化产品如此丰富的当下,纸质书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想起我为一场文学小展写的解说:在这个自顾不暇的当下要用如此传统的方式去关照另一个人的世界显得既无聊又无力,但也许你还会想起曾经那个飞到天空的高度俯视人间一切际遇的视角。“物件比人的寿命长”,我们需要保持一些“恋物癖”,纸质书就是那些宝贵心血的实体。重新翻开书页吧,麻木不是平静,那些你曾经热切关心的话题和渐渐湮灭在琐碎里的理想依然在书页里活跃,我们一起去重新找到它们好吗?




持续深耕
韩国文学与女性叙事

资料提供 磨铁·大鱼读品

  第一次参加做書图书市集的磨铁·大鱼读品出版了很多韩国的文学作品,其中,在今年3月份,韩国作家崔恩荣的中国之行备受关注。编辑woody感慨说:“因为有读者们的存在才证明了我们一直在坚持的‘出版的意义’。”当下,大鱼会在韩国文学领域里持续深耕的同时,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女性主义叙事、女性作家上,希望有更多读者可以继续将阅读融入日常。




  对话出版人:

  让纸质书能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Q:请你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A:我是磨铁图书旗下外国文学子品牌——磨铁·大鱼读品的营销编辑woody。之前一直在和出版没有太多关联性的文化相关行业中游走,直到3年前加入了大鱼的团队担任图书营销工作,最初负责韩国文学板块,后续逐渐转变为负责整个外国文学组的营销。最近两年感受到了韩国文学逐渐被更多的读者朋友看到,非常感慨。

  Q:怎样的契机参与到“2025做書图书市集”?是第几次参加?

  A:今年应该是“大鱼”第一次参加做書举办的图书市集,我们一直以来都对做書市集很关注而且非常向往,想参加但苦于没有机会。主要是总觉得做書相比于其他比较“下沉”的、主打销售的市集更先锋,对每个品牌的选择可能更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没能鼓起勇气提报。今年通过磨铁一起报名参加上了,还是觉得非常感恩的。

 Q:对这次“2025做書图书市集”的感受如何?分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A:感受非常好,能感受到去参与市集的都是对出版行业依旧保留着初心的同行们,在出版越来越难的今天还在坚持着我们对纸质书的热爱,能有机会一年一度聚在一起很不容易。能看到还有那么多坚持阅读纸质书的读者去市集参观买书也让人非常受鼓舞,而且读者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会很用心倾听编辑们的介绍,营造了很好的市集环境和体验。文创区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周边、手账等等,很多都让人眼前一亮想买回家。

  Q:大鱼主要出版什么类型的图书?

  A:大鱼读品是磨铁公司旗下主要做外国文学出版的子品牌,一直致力出版各种欧美文学、畅销经典,以及近四年以来一直在坚持深耕韩国文学板块。比如已经在国内破百万销量的欧美经典名作《一个人的朝圣》以及坦陈东亚女性困境的现象级著作《82年生的金智英》等都由大鱼出品。

  大鱼成立的十余年来坚持开拓值得各位关注的新作家,同时把经典的作家以现代读者的视角解析后带到大家的眼前。

 Q:近期最畅销的一本书是什么?

  A:近期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是韩国作家崔恩荣女士书写的《明亮的夜晚》,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女性故事。书写了从近代到现代,一个家族中四代女性令人惊叹、扼腕,却又温暖感人的不同人生和代际传承。崔恩荣作家的文笔非常细腻,可以说每个女性都可以在故事里照见自己。

  我们在3月底也把崔恩荣作家本人请到北京来做了线下活动,受到了大家空前的欢迎和支持,活动开票后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全部售罄。国内的读者们也给崔恩荣作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给了她很多写作的动力!

 Q:如何看待电子书、网络阅读的当下,纸质书的存在意义?

  A:阅读曾是我们日常中最熟悉的场景,随着时光的不断变化,现在却已鲜少有人把抚摸纸质书作为生活中的“仪式感”,把阅读当做自己的依靠。但我们始终相信还有人在重视着书本、文字的力量。纸质书相对于电子书和网络阅读更增添了一些收藏性和美观性,一定要拿到手里才会感受到专属于纸质书的价值感,这是任何阅读形式都不能比拟的。所以作为图书行业的一员,我们十分感谢还有人愿意在通勤的地铁上、在临睡前的灯光旁,捧起一本小小的“宝藏”。

用特集本
展开专题化知识体系

资料提供 四开SIKAI

  创意出版品牌「四开SIKAI」,每一本书探索一个主题,展开泛文化、设计、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等领域下专题化的知识体系。四开SIKAI最近参展了做書市集的北京活动与桂林活动,有趣的是,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在两场活动中收到了不同的读者视角反馈。




  对话出版人:

  仍然对纸张阅读带来的感官体验及想象力充满期待

  Q:首先请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A:我是桃桃,来自四开SIKAI。我从2022年开始从事出版行业,2024年3月加入目前的团队。

 Q:四开SIKAI是由怎样的契机参与到“2025做書图书市集”的,是第几次参加?

  A:这是四开SIKAI第一次参加做書市集,但我们知道这个市集很“权威”。今年1月,四开SIKAI参加了北京做書“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展览活动,在现场做了分享会与特别展陈。

  四开SIKAI成立于2021年,目前出版的《四开01:工作,就要不拘一格》《四开02:中古、二手与永续》《四开03:你好,宠物!》《四开04:你从哪个“地方”来?》《宅二三:123个人的家》等书籍在全球160+家合作书店进行合作售卖,且线上线下同价销售。对于四开SIKAI而言,这些线下空间以及书展都是能和读者、同行直接交流、联系的地方。

 Q:对这次“2025做書图书市集”的感受如何?分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A:这是我们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一次活动。因为四开SIKAI有个特点,就是线上线下同价,但是考虑到现场是对读者收取了门票的,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进行了限时8折售书。

  今年4月,《宅二三:123个人的家》进行了加印。这本书有800页的内容体量,我们历时三年探访了123个中国人的家,观察“人”与“家”的关系美学,记录中国新生代家居生活样本,和其中所投射出的审美趋势、生活方式与冷暖故事,以及属于个体的“家居哲学”。

  它的经典版售价为298元,包装“隆重”,很适合收藏或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而新版定价198元,我们在经典版的基础上优化了部分内容,设计了新的封面,简化了包装形式,将书籍整体的质感稍微降低了一些。

  四开SIKAI在5月份分别参加了做書在北京与桂林的两场市集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经典版在北京现场全部售罄,大家对经典版更感兴趣;而在桂林则反之,新版大受欢迎并全部售罄。与此同时,我们在活动现场还遇到了许多从《四开01》就开始购买的“元老级”粉丝,这也是做线下活动的有趣之处。

  Q:四开SIKAI主要出版什么类型的图书?

  A:主要做生活方式类的特集书(MOOK)、单行本、城市指南系列书,以及与品牌一同出版合作出版物。我们认为书籍“出版”之时只是话题的开始,我们会随着新书的发布持续做展览、分享会,并参加书展及各种活动。

 Q:近期最畅销或受欢迎的一本书是什么?读者对其的反馈是什么?

  A:是《四开02:中古、二手与永续》,这本书在4月也刚刚完成加印,我们通过探访全球各地中古家具爱好者、研究者、收藏者,中古文化倡导者和买手店等,梳理了二手文化及循环可持续概念的背后,“旧物”是在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这本书也是我们四开系列书里最受欢迎的。

 Q:你如何看待电子书、网络阅读的当下,纸质书的存在意义?

  A:这个可以期待一下我们的《四开07》,这本书就是围绕阅读方式所展开的。书里我们将梳理当代人阅读习惯的线索,探讨未来的阅读史将会以怎样的方式续写,人类的阅读方式还将发生怎样的变革这些开放式的命题,期待与各位一同探讨。

  从我个人来看,纸质书在当下是有意义的,我最初是在2019年的时候,在成都的某次书展上看到了一筑一事城市指南系列书,它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筑一事是四开SIKAI平行的新媒体部门,全网有80万粉丝,声量很大,但当初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纸媒。纸媒是能够留存住的,文章放在收藏夹里,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点开了,但书籍却能经常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