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雅静 文 韩哈哈 资料提供 滚石唱片 美编 聂琳

比齐豫本人更早抵达的是一份手信:台湾百年糕饼铺,前一天出炉的芝麻蛋黄饼,套在朴素的塑料袋里,递到来访者手中。一份带着“烟火气”的体贴,像一种温柔的前奏。几分钟后,齐豫本人出现了,标志性的波西米亚风长裙和海藻长发,笑声爽朗,步履从容。她清泉一样的声音,马上在这个光线柔和的空间里流淌了起来。
1979年,《橄榄树》如一阵清风掠过华语乐坛。这段带着旷野气息的旋律,与齐豫纯净、深邃的声音,自此烙印在人们心上,带着对“远方”与“流浪”的浪漫想象,成为一代人理想主义的开端。 齐豫对音乐怀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文人式”的责任自觉。这首先与她人类学的教育背景有关,这份学养让她早早洞察出音乐最原始,也最磅礴的力量——它不止于旋律,它是远古祭祀的鼓点、宗庙庄严的礼乐,是承载教化、凝聚人心的“文化利器”。这种自觉于是催生出一种近乎严苛的认真:因为相信歌声是信念的载体,她会为一场商演而反复确认每一句歌词是否贴切,因为“讯息必须精准投递,不容轻慢”。这份对音乐的虔诚与“工具理性”的执着,或者说这份沉甸甸的“传道”使命,曾是她鲜明的烙印。不过,四十载已悄然度过,岁月与修行带来了深刻的转变。如今谈起巡演,她轻巧了许多:“我好像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肃的一个人,尤其是面对我的工作,面对媒体,我好像总是不够松弛、不够感性。以前我什么东西都要看一下,什么都想要掌控一下,现在终于不这样了,不用再赋予(音乐)过多的压力或意义,就是单纯地想唱歌给你听。”她形容自己此刻的状态,一位慈祥的妈妈或者婆婆,坐在温暖的炉火边,絮絮叨叨地唱着歌、讲着故事。 这份释然里,有光阴沉淀的智慧,更有学佛后的通透。佛法则让她领悟“服务是最大的谦卑”,她不再试图掌控歌声,只需专注于保持那声音的本真。 谈到将在大陆开启的巡演,齐豫开玩笑地说,在竞争激烈的台湾乐坛,像她这般资历的“老歌手”,“不会再有很前线的工作了”。然而,当她跨过那道浅浅的海峡,踏入幅员辽阔的大陆,时光仿佛神奇地倒流。“仿佛回到了我的20岁,我又重新唱了20年。”陌生的、年轻的听众面孔如潮水般涌来,让她感受到一种奇妙的“与时俱进”。她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尝试“穿上年轻人的鞋子”,去理解信息爆炸时代下他们特有的焦虑、压力与选择的困境。这份跨越代际的连接,让她歌声里的“服务”更添了一层温度。 看她2025年的巡演海报,“风采依旧·在”几个字沉静而有力。一个“在”字,构成最简单的宣言——她在校园民歌的黄金时代,在华语乐坛风云更迭的浪潮里,在AI汹涌、瞬息万变的当下,她始终在场。对话齐豫: Q:对于即将开启的巡演,有什么预期吗? A:如果是说对我自己表现的预期的话,因为很久没开个唱了,所以还是会觉得有一些难度,有一些需要准备、或者说让我比较紧张的地方——毕竟它还是不同于一般的商演或合作嘛。但如果是从对整体呈现效果的预期来谈的话,其实我没有什么预期,我只希望我唱出来的歌、我所想要传达的声音跟讯息能够有所抵达。当然它们是否真的能够抵达到听者的耳朵里、心里,我也无法确定,而且演唱会就是一个很未知的事情,所以于我来说,我不会去预期听者是抱着什么心情到来、他们是什么样的年龄层,把我自己的工作做好,能够尽量呈现出自己声音的最好状态就好了。所以倒也没有很大的包袱,渐渐意识到,唱歌、聊天都可以在松弛的状态进行,不再赋予它太多的压力。 Q:可以谈谈这次歌单设计的逻辑或者方法吗? A:就,有点没有逻辑(笑)。这次其实选了很多我最近几年在节目上唱过的大家很喜欢的歌,这可能也是一种松弛吧。因为年轻时我特别坚持只唱自己的歌,但现在我觉得,不管是谁的作品,大家这么喜欢的话我都可以唱一唱,我也想看看自己能把它唱成什么样子。不过虽然可以选择的曲目变多了,我还是会考虑有些太深或是太冷门的歌是不是不要唱(比较好),因为我的歌大部分都还比较艰涩——那些不是专辑的主打歌,不常在媒体、街道上播放的歌曲也就不被大家所熟悉,所以这次选歌还是有所兼顾啦。另外我到不同的地方也会加入一些当地的歌曲,也包括特别来宾的歌曲,大致就是把这些歌曲按照一种音乐性的节奏编排起来。 Q:文案里您写到“歌者是要服务于大家”,如何理解这个“服务”? A:“服务”带有谦卑的态度,需要你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就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样,背后有使命和责任。音乐作为文化形态,具有它的工具性甚至是“力量”,而且文化的散播与“侵略”难以分辨,其影响力很重大,也因此,“服务”的意义很关键。 Q: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音乐具有这样的力量的? A:很早就意识到了,可能和我读人类学有关。人类学研究发现,音乐在文化中具有的功能性和影响力,并非随机发生,比如原始民族的祭祀音乐、中国的宗庙音乐,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是有“力量”的;加上我自身性格也比较严肃,所以不会随便使用音乐,早期也很难去唱无意义的流行歌,所以在选择把音乐作为职业后,它就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既是表达,也是“交功课”,甚至我自己全部的价值观都建立在上面了,它不再只是我生存的“工具”。 Q:人类学对您还有什么影响吗? A:有一个,人类学会一直不断地提醒你,不可以固步自封,一定要去接触别人、了解别人,要开放,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文化、一种习惯,要去多尝试,这也塑造了我基本的个性。 Q:《橄榄树》《梦田》等经典歌曲,曾为许多人带去心灵的慰藉与追寻的勇气。您觉得这种来自过去,也是来自永恒的声音,可以安慰、鼓舞到这个时代的孩子吗? A:我很难确定。一方面,我很难完全体会年轻人的压力——信息爆炸、选择太多、诱惑也多,我感觉你们更辛苦,现在的环境比我们那时候复杂得多,年轻人想出头、被看见或被欣赏很难。另一方面,世界变化巨大,很多事超出预期,需要有力量的声音引领大众,小众的东西难被广泛关注到,就像当年台湾校园民歌也需要唱片业的推动才能流传到这样的程度。但现在传播方式又变了,常有孩子跟我说“齐阿姨你这样不行,你开头这一分钟太长了,没人会听这么久的”,短视频的歌曲甚至要在几秒钟就能抓取你的注意力。但我也没有办法,我还是得做我要做的,大家能听一分钟就听一分钟,能听30秒就听30秒,我尽量在前面给你一些讯息,可是如果你坐不住,那我们下次有缘再见了。

齐豫
自1979年出道以来,齐豫以独特的嗓音和演绎风格,成为华语乐坛不可多得的宝藏。她的代表作《橄榄树》《欢颜》《乡间的小路》《船歌》《梦田》《九月的高跟鞋》《飞鸟与鱼》等,早已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至今仍被无数人传唱。四十余年音乐生涯中,齐豫屡获业界至高殊荣,包括金曲奖、金鼎奖、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等。她的歌声跨越时代,近年来,齐豫通过热门综艺《歌手》和《声生不息·宝岛季》重回大众视野,《祝我幸福》《隐形的翅膀》《女人花》《Memory》《走在雨中》……她在舞台上的每一次演绎都堪称完美,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深情的诠释让观众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