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张扬 文 张扬 摄影 解飞 美编 聂琳
少女时代的“白天鹅”梦想,促使娄阳踏上逐梦之旅。在属于她的舞蹈生涯中,从舞蹈演员,到转型为舞蹈编导,娄阳对于舞蹈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地域精神的传承一直在继续。在不久前于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办的第四十三届世界舞蹈日研讨会上,娄阳受邀出席,并将中国舞蹈和文化精髓带到国际大舞台。她以“承脉、破界、共生”为核心,传递着中华舞蹈的精神内核,将这一肢体性语言发扬光大、传承发展,让多文化的共生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弹性,在和谐共通之路上,双向滋养。

在世界各国舞蹈艺术家、学者及文化领域专家齐聚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的那一刻,来自中国的“90后”青年编舞家娄阳的亮相,让中国舞魂与精神底蕴在如此庄重的国际大舞台上大放异彩,也展现出中国青年力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少女时代的“白天鹅”梦想,促使娄阳踏上逐梦之旅。在属于她的舞蹈生涯中,从舞蹈演员,到转型为舞蹈编导,娄阳对于舞蹈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地域精神的传承一直在继续。在不久前于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办的第四十三届世界舞蹈日研讨会上,娄阳受邀出席,并将中国舞蹈和文化精髓带到国际大舞台。她以“承脉、破界、共生”为核心,传递着中华舞蹈的精神内核,将这一肢体性语言发扬光大、传承发展,让多文化的共生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弹性,在和谐共通之路上,双向滋养。 说到娄阳从事舞蹈行业的经历,也是兴趣和做事态度的培养与渗透。娄阳的妈妈对跳舞的兴趣,对小时候的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因此与舞蹈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在爸妈的坚持与培养中,让她树立了对待事情坚持和坚定的态度,以及对舞蹈的真心热爱,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收获了儿时的小小成就感。从舞蹈演员,到走向幕后的编舞编导,娄阳将她对舞蹈的自我解读,创造出一件件美丽的作品。 而在这次第四十三届世界舞蹈日上,通过讲座、表演、交流等多元形式,共同探讨舞蹈艺术的传承与未来发展路径,呈现中国舞蹈蕴含的美学风范。在娄阳看来,“中国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抱着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持我们的独特性。”凭借这份独特性,以中国文化为基点去生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去灌溉,呈现一件件颇具人情味的优秀作品。

对话娄阳: Q:舞蹈是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您认为中国舞蹈文化与其他国家舞蹈在创新融合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持中国舞蹈的独特性? A:中国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抱着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持咱们的独特性。至于独特性,我觉得还是以文化为基础,以中国文化为基点去生长。无论是做舞蹈演员,还是目前转型为编导,跳舞还是编舞,在融合的过程中你都会去思考怎样去融合并保持中国舞蹈的独特性,而不能臆想和凭空。我就是从两个点出发去探根求进,比如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发展。第二点是中国人讲究的人情味,我们在做作品时做一些探索。 Q:在追求舞蹈梦想的道路上,您觉得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A:我觉得是根性和开放性。根性吧,我觉得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个文化有自己深度的理解,诸如我给你吃、我编你跳,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开放性呢,就是艺术这种需要吸纳、吸收,然后再自己去做一个重新的实验。 Q:此次您受邀在联合国国际舞蹈研讨会上代表中国舞蹈演员进行发言,您当时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A:还挺奇怪的一种感觉,就是有一种自信的开阔,但同时又很渺小。开阔是因为听各国前辈专家在讲到传承教育或者对于中华遗产的保护和践行,这个过程觉得还挺有趣的,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方式。然后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又觉得很渺小。 Q:您的发言以中国舞蹈为核心,您认为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中国舞蹈,最关键要突出哪些方面? A:我觉得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表达形式,无论舞蹈演员或是编导,其实都应该捕捉并具备一个翻译能力。这种翻译能力就是说,比如让人类的情感或者一些东西更具象地表现出来,大家可能一下就能得到心理上的沟通。所以在做作品或者在表演时,在表达的过程中,需要把原本的语言文字或者情感转化成肢体语言。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情感都是共通的,从中也能得到一种沟通和鼓励。 Q:从舞蹈演员转型为编舞师,不同和共通的地方是什么呢? A:我之前是学芭蕾的,后来在大学时候报考了编导。但其实开始做编导的时候,再回望学生时代做演员的这个过程,就会觉得老师其实一直在带领我们关注自己。自己做编导之后,也会去想怎么去为演员做更好的陪伴。在编导创作时,如何做到每一个人物一定是和他共生的,有他的影子,拥有演员自己的血液。 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身为一个编导,可能我要先有一个愿景,而作为演员呢,就大概更多的是接受一个已经创造好的角色。共通之处就是无论编导还是演员,都在赋予这个角色或作品一个自己的理解。 Q:在剖析中国不同舞种文化内涵时,您都有哪些独特的视角? A:还是人情味吧,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科技共荣,中国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这种地域人文精神自古至今传承下来,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身体体会,第二个我觉得应该叫历史层级,在表演不同民族舞蹈时,一定要了解民族文化背景。第三个就是人文精神,比如不同地域,自小的一种精神状态。 Q:在您的舞蹈创作生涯中,您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如何突破的? A:有一个问题始终是在脑子上转的,叫做“懂”。就是从你想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就会问自己,“懂吗?还是不懂?什么叫懂?什么叫不懂?让谁懂?观众群体如何懂?”关于这个“懂”的问题后来我觉得就变成了一个自我的束缚,被限制住,感觉在迷城中东冲西撞。所以我一般就是在做作品之前,我不会给人做实验,但我会和演员一起去探讨、去体验。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去突破。并且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才是一个创作过程的意义,这样创作很有意思,感觉每次做一个作品的过程,对我而言,可能是一种反哺和疗愈,还是挺有趣的。 Q:您以“承脉、破界、共生”为核心阐释中国舞蹈传承发展理念,能简单解读下这三个关键词在舞蹈领域的重要含义吗?如何在实际的舞蹈创作和表演中践行这一理念? A:我一直觉得它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传承或者代代相传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带着思考的传承,一种激活。任何一个物种的延承发展其实都具有它的根脉,然后还要结合时代改变。方方面面产生着一个时代的变化,不同时代对于过去的理解,对于当下的理解,对于未来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其实在承脉这个过程中,我觉得除了传承,还有就是要破界。除了狭义上的打破物种的界限,打破艺术的壁垒,寻根承脉,并把老祖宗的东西进行发展,结合当下时代的新兴方式,从而具有新的活力。于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是多文化的一种共生,它始终要保持一种弹性。当A遇到B,当艺术遇到科技,当这个热巴鼓遇到非洲鼓等等,都能够在一种共通的基础上共生,形成一种双向滋养。 Q:在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舞蹈研讨会上,与世界各国舞蹈艺术家交流,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认为中国舞蹈与世界其他国家舞蹈交流合作,最需要关注和加强的是什么? A:我意识到中国舞蹈好像现在已经是一种超越地域的表达,明显感觉到中国舞蹈的国际化。它本质上也是一种文明对话的具象化,我们既不迎合他人,也不是固守状态,就是在碰撞中重构冲动的一个时代性。我觉得需要关注的应该是避免猎奇式的呈现,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去看待。

娄阳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舞家、文艺策划人、舞蹈教育者。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编导;2019 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人民大会堂《奋斗吧,中华儿女》第一篇章导演;多位明星艺人编导;2025 国际舞蹈日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主旨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