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张扬 文 董慧 张扬 图片提供 阿那亚戏剧节 美编 聂琳
未来的戏剧会是怎样的?
未来的戏剧能走多远? 当这个问题被抛向2025年阿那亚戏剧节时,387份提案如星群般划过,它们来自全国各地,横跨肢体戏剧、跨媒体戏剧、环境戏剧和AI互动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报名阿那亚戏剧节“未来戏剧SHOWCASE”单元。这些创作者用剧本丈量未知边疆,用肢体解构时间维度,更用AI、区块链与肉身痛感,将答案熔炼成一场挑衅式的集体实验。 387份报名表,既是对“未来戏剧SHOWCASE”的高度肯定,也是先锋创作者们表达欲望的极致展现。 九部入围作品涵盖多元的主题与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从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到生命的存在方式,从关注与歧视到流量爆炸时代中的信息焦虑,表达主题体现着当代戏剧创作者们的社会关怀视角,对当下的观察与追问,这也是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报名者年龄在20-40岁者居多,但也不乏成熟势力与年轻的冲击。其中,年龄最大的创作者为52岁,最年轻的为17岁。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可以享受创作的场景很让人开心,创作者们也能在参赛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展示与交流。 报名的作品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创作主题与表现形式,既不乏关注情感与人际关系的作品,也能看见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注重向内发掘,探寻时代下的个人成长。 肢体戏剧、行为戏剧、声音即兴戏剧、身体影像戏剧、跨媒体互动戏剧等多元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展现出创作者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媒介的敏感与灵活使用。 既然是未来戏剧,科技是不能回避的议题。当下,AI创作成果频出,从短视频到DeepMind新工具,不断拓展艺术边界。未来艺术或在AI中介下,由个体经验与智能文本交互生成,开启艺术创作与体验的全新篇章,技术与艺术交融的更多可能性正在发生。科技的发展的确也影响着创作者们的戏剧工作,不少作品将科技的发展置于故事背景中,更多作品则直接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改变。 当然,还有许多作品聚焦于女性生活、传统文化,展现出戏剧创作者的多元视野。 潮汐永不退场,未来拒绝复刻。 无论你是用代码重写希腊悲剧的极客,还是在经典中解剖记忆的诗人,2025年6月,请将你的野心投掷向阿那亚这片海——让387份“未完成”的星火,烧穿所有预设的边界。 2025阿那亚戏剧节“未来戏剧SHOWCASE”,让你在涨潮线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6月28日晚,2025阿那亚戏剧节“未来戏剧SHOWCASE”颁奖礼及派对在阿那亚海边驿站红房子举行,为期四天的未来戏剧SHOWCASE正式落下帷幕。6月25日至28日,在苏卡剧场和排练场,九部大胆、先锋的作品与五千余名阿那亚戏剧节的观众相遇,带给他们或奇妙、或欣喜、或紧张的体验。他们在舞台上看到的不止是戏剧,还有自己,有对未知的好奇、对瞬间的执着、对永恒的向往和对未来戏剧的无穷想象。 “未来戏剧SHOWCASE”特别邀请来自波兰、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印度、中国台湾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评审团阵容,涵盖导演、制作人、策展人、学者、舞台美术、剧评人等多个戏剧领域的权威代表。他们在全球舞台艺术界拥有深厚影响力,活跃于各大剧院、高校与艺术节,既具学术眼光,也有一线实践经验。正是这样一支视野开阔、风格多元的评审团队,为本次九部作品的呈现与评选带来了前瞻性、多角度的专业判断,共同助力未来戏剧的探索与可能。 评审团就九部剧目的创作、呈现和未来发展以及中国和世界戏剧创作的现状等维度进行了深入了解及探讨。孙铭池导演的《异常》脱颖而出,获得“未来戏剧·金奖”;韦小六导演的《去大同》获得“未来戏剧·银奖”,李凝《萨满的香皂》与李子依《白犀牛事件》双双获得“未来戏剧·评审团特别奖”与“未来戏剧·观察团沸腾奖”。 2025年“未来戏剧SHOWCASE”的三款奖杯由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邬建安设计。奖杯设计源于对未来戏剧探索精神的致敬。奖杯整体采用标准砖块的尺寸与方正轮廓,奖杯的中心是一个象征瞭望口的缝隙,从一条边,到三条边再到五条边,缝隙越大,视野就越开阔,所能“窥见”或“接纳”的可能性就越广阔。在材料的选择上,本次奖杯全部由名贵石材大料切割后的边角料作为奖杯主体,给这些原本只能沉睡于仓库的石材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价值。正如这些石材在奖杯上释放出隐秘的光彩,未来戏剧SHOWCASE单元也希望发掘出更多前沿剧场实践与多元表达形式,启迪新剧场美学发生,促成当代戏剧革新的不断演进。
未来戏剧SHOWCASE金奖:《异常》 《异常》由风格迥异的寓言故事组成,探讨了现实与反常、关注与歧视、真假之间的悖论、创伤、孤独,以及边缘人和事物等主题。看似日常的事物在这里都会让你觉得诡异与不安,这里是无关真假的虚幻空间,是超自然事物的秘密集会。 在《铭铭》之后,导演孙铭池带着《异常》重回阿那亚戏剧节。他将三个故事并置,构建出一个关于“超自然”的剧场幻境。那些在日常中被视作“异常”的经验,被他搬上舞台——不为解答,只为体验。他说,这些故事看似边缘、猎奇,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一一试图构建一种超乎常态的舞台语言与梦境般的氛围,在虚实交错间完成对社会现实与孤独的强烈隐喻和哲学思考。期待下一阶段的创作,能够锻造出更强烈的原创形式:将荒诞特质与具象表达结合,让思辨扎根于肌理。” Q:《异常》讲了怎样的三个故事? 孙铭池:表面上看,《异常》选取了一些超自然现象和某类少数人群,我想把这些“少数”最终转化为“多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少数,没有什么不同。在剧中,每个人物都风格迥异,但当他们站在一起时,我们依旧是“我们”。这也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去描绘一个与众不同但真实存在的世界。在某些人眼里,这些所谓“异常”的事物,其实就是他们的“正常”。我想探讨的,是“异常”与“正常”之间的关系。我也希望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观剧体验:跳脱出日常生活,又不完全脱离现实。 Q: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如何确立的这些故事? 孙铭池:最初是确定了“超自然”作为作品的关键词。我个人本身就对超自然、神鬼、猎奇题材感兴趣。选取故事时,一方面是基于对神秘题材的喜好;另一方面是想打破人物定义,让主角不局限于“人”这个形象。例如:暴食的偶、闹鬼的画、声音等。我的创作路径也在变化。我学的是传统的斯坦尼体系,后来意识到文本不是唯一,于是开始尝试新的形式。我之前的作品《铭铭》是完全用身体表达,完全去掉语言,是一个强烈想法的产物。而《异常》则是更成熟的结合,是语言和其他形式的共存。我不会把台词放在最主要的地位,我平等地看待剧场里的所有元素,当作游戏中的棋子。当创作者不再被定义所限制,剧场的门类的界限被突破,每一扇门被打开,才会发现更大的世界在等着我们。这种探索、吸收与输出的过程,本身就是“未来剧场”的方向。我希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他们始终被抓住注意力,从感官蔓延到观众的思想。不论是听觉、视觉还是节奏,都应该是不停变化的。

孙铭池当代剧场实践者。2023阿那亚戏剧节特邀剧目《铭铭》导演、2025罗伯特·威尔逊《哈姆雷特机器》合作表演者、德国CuntsCollective剧团合作表演者、ENACTMENT2022当代表演艺术驻留项目年度艺术家、李思遥少儿剧场教育艺术总监。
未来戏剧SHOWCASE银奖:《去大同》 《去大同》是一个描写近未来,中国最后一辆绿皮火车头面对交通全面智能局面下最后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导演在整部剧中,结合当下Deepseek、ChatGPT等AI软件做出编排,通过日常模式的对话、夸张的具有雕塑感的肢体呈现,以及具象化的人类与AI对峙,来表达社会底层劳动力面对AI的介入而产生的焦虑感以及无力感。 《去大同》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与东北气质脱颖而出。导演韦小六以一列濒临淘汰的绿皮火车为核心意象,将底层劳动者在AI全面介入时代下的焦虑与挣扎转化为一场充满荒诞与质感的未来寓言。

“这部作品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大地的集体记忆,与当下人工智能的浪潮碰撞交融,反映了导演和主创对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复杂关系的关注。人机交锋迸发的思想火星,早已点燃艺术家与观众灵魂共振的烈焰!我们期待导演更深入地探讨人类与技术的主题,拥抱人工智能的概念。” Q:这部戏的灵感从何而来? 韦小六:这部戏其实是我作为一个间接亲历下岗的东北人,我一直想用一个“未来”的壳子来讲东北下岗潮的事。或者说是套一个东北下岗潮的壳子,去讲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我家里有个亲人是火车司机,原本开绿皮火车,后来因为动车发展被迫下岗。我从他的经历和我们之间的交流中,感受到了那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惧和无力感。后来玩了《极乐迪斯科》之后,又被游戏作者的马克思思想解读感动到,直到看到未来戏剧的报名链接,我觉得可以用戏剧的形式承载这些想法。 Q:和AI的关系是什么? 韦小六:在主题上,就像我刚才说的,它是作为一种新的科技令人感觉到对未来的担忧,有时候这种科技甚至让人觉得恐惧,你看《终结者》《人工智能》这些电影,其实挺可怕的。在做这个戏的时候,我在文本上下了很多功夫,很多台词都用了AI工具辅助。 Q:在海报上有很多词可能对于观众来说是陌生的,比如“朴素贝叶斯”“神经辐射场”,有什么用意,它们都会出现在剧中吗? 韦小六:不是所有都会出现。其实我也不是全都懂,我有去查一些概念,确实有些跟剧里能契合上。海报设计是我自己画的,“去大同”这三个字用了铁路的符号,也有我喜欢的道教符箓元素。 Q:通过这出戏想表达的是什么? 韦小六:我想在这个戏表达的,大概是说科技发展其实是轮回。我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局中人,其实都在一直被科技淘汰。我想提醒大家留心一下身边的变化,有一天大家都会明白的。我觉得未来就是退化。比如自动驾驶普及后,开车这件事就不需要人了,那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回到了没有汽车的时代。所以AI每取代一个东西,我们其实就没有了那个东西,那等到AI能取代人的时候呢?

韦小六东北人,十一年舞台表演经验,可回收剧团扛把子、LTN乐队主唱、电台《摇摆客》主播、诗人、道士、梁氏八卦掌第七代传人……不要定义韦小六,感受韦小六。
未来戏剧SHOWCASE评审团特别奖:《萨满的香皂》 《萨满的香皂》创作源于导演的生活,身边的朋友们很多陷入抑郁,呈现出所谓“躯体化”现象;而李凝在一年之内经历了交通事故与高空坠落,在昏迷状态中,身心分离的极限时刻,他对身体与意识,肌肉与骨骼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知……他将香皂转化为通往灵魂与信仰的入口,开启一场关于疼痛、愈合与存在的身体仪式,在身体与意识撕裂与重合之间,以剧场为祭坛,召唤出张力。
“这部作品以肢体作为媒介,探讨身心在突发创伤之后的挣扎、解脱与超越。他与六位表演者通过极具张力的肢体表现,让一个舞台符号在演员肢体的互动中‘获得生命’,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作品以独特的身体语言激发深层思考,展现了当代戏剧艺术的表达潜力。”
Q:聊一下《萨满的香皂》的创作来源? 李凝:其实一般来说大家都会规避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我在两三年前经历了车祸,甚至昏迷。在那种状态下,我感觉到自己的脆弱,精神上也出现了出离和恐惧,这些经历让我慢慢接受死亡,接受终将离开身体的现实。很多痛苦来源于“不能接受”。当你接受了,反而能放下很多东西。作为艺术创作者,通过创作、训练和团队协作,我把这些症状与身体反应融入作品中。这是一个疗愈的过程,让我慢慢恢复身体与精神健康。所以这个作品既是灵感也是动机,更像一种自我解救。 Q:如果用三个词总结您想传达的主题,您会选择哪些词? 李凝:身体戏剧,身体本身就是戏剧,不需要角色和剧本。骨骼、肌肉、意识、心灵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原始、最有力的戏剧。《萨满的香皂》创作时我们在美术馆里看到了一个大白底座,就像是图腾。我在洗澡时的那块香皂,滑落的瞬间也让我回到身心分离的一刻。因此“萨满”象征着自然与超越,是对自然神灵的信仰与崇拜。

李凝剧场&电影导演、舞者、剪辑师。1997年成立艺术团体“凌云焰肢体游击队”,致力于前沿艺术探索研究。作品常年受邀巡演于海内外重要艺术节,深入探索着人类生存困境、身心关系、精神场域等议题。多次获得各国基金会资助以完成其电影及剧场作品,比如荷兰Done基金会欧盟文化项目Chin-AMoves,以及中国独立电影基金Indie CinemaFund、歌德学院国际创作基金ICF等。
未来戏剧SHOWCASE观察团沸腾奖:《白犀牛事件》 纳金和法图是世界上最后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人类计划在一个月之后为她们举办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公布拯救濒危物种的方案。两只犀牛为了完成繁育任务,她们心甘情愿地配合着人类——但这样真的可以达成目的吗?也许,也可以试着冲破牢笼、去草原上狂奔、向狩猎者复仇……导演李子依与制作人邱丹玫将两只濒危母犀牛的命运置于剧场中央,展开一场关于生育、语言与孤独的隐喻对话。

“这部作品将濒危动物的问题与当下的多个重要议题相结合,包括女性生育自由,以及人与动物共享自然环境的伦理思考。作品融合了肢体元素、偶元素、对白与音乐等多种剧场手法,并在喜剧、纪录片风格与真切的人类情感之间灵活切换,展现出强大的表现力与未来拓展的潜力。” Q: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李子依:大概五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最后一只北部白犀牛死亡”的报道。那时候我去查了更多资料,发现虽然最后一只公犀牛死了,但还有两只母犀牛存活。我们那年正好在讨论三胎政策,觉得这个主题可以通过另一种比喻方式来探讨生育议题。 Q:那这部戏最终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李子依:戏不局限于女性、不局限于生育,而是围绕“孤独与命运”。剧中母犀牛担心女儿面对灭绝时的孤独——没人听懂她说话、没人理解她的痛苦,世界自说自话、自我感动,而她只能在笼子里等待死亡。而人类看似在拯救这个物种,但其实只是为了自我满足、自我感动。这是一个更深的命题。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戏讨论“存在的方式”与“选择的权利”。在这版中,纳金和法图冲破了原来的束缚,我们作为创作者,也想让角色“跑一跑”。 邱丹玫:这个版本加了一些新语汇,希望观众能体会。

李子依戏剧创作者,表演专业硕士。从业10年,致力于探索表演训练和观演关系。自媒体平台“戏剧部落”与“演员实验室”发起人。代表作有舞台剧《白犀牛事件》和《西哈诺·德·贝拉热克(Cyrano de Bergerac)》、沉浸式派对剧场“绯闻酒馆”系列演出、游戏剧场《Hey!樱桃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