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雅静 文 乔金秋 王雅静 图书摄影 蔡正茂 杨伟 资料提供 泓竹文化 美编 聂琳
三年劳作,200余幅老照片,25篇口述纪实,作家、图书策划人郭婷婷带领全国25位摄影师打造了《中国家庭影像志》一书。这本书以一个个家庭这一小切口,反映大社会的变迁,其内容代表了一个时代,是中国一段社会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一段发展的缩影。

记录多姿多彩的生命轨迹 这世界,我来过!这世界,我走了!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如浮尘,如云烟,来去悄无声息,但每一个精彩的生命和每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都不该遗忘,于是,影像和文字凝刻了无数个永恒的瞬间。作家、图书策划人郭婷婷领衔25名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摄影师精心捕捉,出版了《中国家庭影像志》一书,这本书集影像、文字、史实等诸多元素为一体,已于2025年7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正式出版。 25个中国家庭,每个家庭的情况大不相同,又大体相同。中国式父母,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大都温良淳朴,老实工作,踏实养家。父母除了给家庭成员提供衣食,还从精神上提供滋养。物质上,父母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精神上,父母给孩子生命和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仔细剖析每个家庭后,我们发现,每一个家庭又是如此不同,人人生而不同,境遇不同,资质和思维不同,最终,25个家庭,走出了不一样的、多姿多彩的生命轨迹。 《中国家庭影像志》通过多元化、多角度、多地域地记录历史,用图文方式书写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几十年的变迁和故事,最终形成一本老百姓自己书写的现当代中国人文历史故事书,填补了中国家庭图文并茂的影像志的空白。 翻阅着一个一个鲜活的家族故事,每个人的记忆得到了修补,美好的片段传承给了后人。相信这些故事也将汇入中国历史长河,成为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书摘序一 生活的感知是复杂的,摄影的呈现和表达是多元的。但我相信,我们大家对摄影最初的认识都是基于自己家庭的合影和肖像照开始,这是照相原始的意义。用我们手中的相机,用最朴素的方式,为自己的情感做一些修补和记录工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当我翻开手中这本《中国家庭影像》图片故事书,惊诧于我,如此大面积、多维度、力透纸背的家族历史故事,图文并茂展现眼前。大江南北,有这么多摄影人兄弟姐妹,跟我一样,愿意用相机,记录身边的日常,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对亲人最诚挚的敬意,也为社会历史研究留下一些线索和记忆。 优秀的纪实图片,应该是有灵魂的。《中国家庭影像》这本书,拍摄和收集的文献图片,有的长达百年。甚至几十年前,拍摄照片都是件大事,很有仪式感。图片所提供的都是最能表达当时情境的强烈信息,加上一个个漫长而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既是纪实,更是历史。 ——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会长陈海汶
序二 我是一名职业棋手,棋盘前拼死一搏,棋局结束,筋疲力尽,经常累到不想接受采访,不想参加晚宴,只想赶快回家——躺在温暖的沙发里发呆放空,看家人在身边走来走去,可能那一刻,就是家对我最重要的意义。 棋盘博弈,高手之争,往往就是毫厘之间,容不得半点分心和走神。棋盘前一坐,其实什么国家荣誉感、为家庭奋斗等想法通常都不会有的,棋局就是棋局,超现实的社会意义,很多都是观者脑补出来的。 离开棋盘,职业棋手对于家庭的依恋,尤为显现。家,带给人类的温暖情绪和心理慰藉,亘古不变,四海皆存。作为棋盘上孤独战斗的职业棋手,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凡是职业棋手成绩好的,基本上都有稳定幸福的家庭,有的甚至具有强大的来自家族的支持力量。 翻看《中国家庭影像》这本厚厚的故事书,一个一个鲜活的家庭跃入眼帘。摄影师看这本书,可能觉得是一本图文故事书;历史学家看这本书,也许他们认为是一本口述历史的民间故事书;而我,作为普通读者,看到的是各个家庭经年累月的各种情感,如一粒粒洁白无瑕的珍珠,串在一起,呈现在我面前。我更相信,这是一本情感历史图文故事书,给所有家庭成员远行的力量。 ——围棋职业九段曹大元
刁月珍:“棣华围”274间房的百年沧桑 我1954年出生,19岁时离开熟悉的棣华围,只身一人来到新疆,完成了求学、结婚生子、工作等人生大事。 1973年7月,大哥来电报叫我8月到新疆达坂城当知青。当时,父亲说什么都不同意我离开,我执意要去新疆追求我的梦想与幸福。8月23日出发去新疆的那天早上,父亲送我出围龙屋右斗门,拉着我的手说:“阿妹仔你不要去新疆,留在父母身边,爸给你买台缝纫机,学做裁缝赚钱。”父亲眼睛含着泪花打转。但我还是狠心离开父亲,去了新疆。到新疆还不满一年,父亲便去世了。父亲逝世,我没能回去看望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痛。 1979年7月,离开家乡的第六年,我放暑假回老家探亲。儿时的梦想已成真,却再也没有了父亲。父亲走后,我常常梦见他推着自行车,在石堡马路边上等候妹仔归来。他挽留我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时光再也回不去,妹仔的人生只能继续向前。 蔡正茂:圆号吹响的流金岁月 我小时候特别爱哭,妈妈那时候要上班,只有爸爸一个人带着我,而爸爸自己每天需要练圆号,奇妙的是,只要他一吹号,我就不哭了。 看到我对音乐如此着迷,爸爸曾以为我能继承他的圆号事业,其实爸爸误会了,我只是喜欢听,并不喜欢练习。我十几岁的时候,爸爸想让我学圆号,我不喜欢学,放暑假的时候,爸爸发狠逼着我学,我就偷偷把爸爸圆号吹的小喇叭藏起来,结果导致爸爸出去演出的时候,发现喇叭没了,还好同事借了一个给他,完成了演出任务。回来之后,爸爸把我揍了一顿! 张红卫:我的“亮剑”父亲 1936年,父亲17岁,在范筑先将军(山东馆陶人,与日寇殊死搏斗中壮烈殉国)的号召下,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民族抗日青年先锋队”,并参加范将军组建的馆陶县抗日独立团(后列入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八旅)。 1940年10月,根据冀南军区指示,从各旅团抽调一大批战斗骨干进军区教导大队学习深造,父亲被选调。军区教导大队学习毕业后,父亲分配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二十团一营一连三排任排长,电视剧《亮剑》的故事素材正是源自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其前身是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
郭婷婷
《中国家庭影像志》编著一个充满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泓竹文化”工作室创始人,作家、图书策划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亚洲国际艺术家协会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原《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著有《黑白无间道》和《街拍中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