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资料提供 北京当代 美编 孙琳
5月的夏日正值京城宜人的时节,今年的北京也在此时开启了属于这个城市的艺术季节。作为今年北京规模最大的大型艺术博览会,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2024(下称“北京当代艺博会”)圆满落幕。今年的北京当代艺博会以“丰富性”融合“凝聚力”,汇聚了来自14个国家36座城市的122家参展机构,与大家共享一个纷呈的“艺术世界”,共度一段精彩的“北京时间”。
作为多年来深植于文化艺术宣传领域的北京青年杂志社,我们不断向艺术的更深层次探索,立足当下,回溯本源,触摸艺术传承的强劲脉搏,再次发掘与重塑当代艺术的本初之心。作为北京青年杂志社媒体矩阵中的月刊《茜茜姐妹》杂志,在2024年北京当代艺博会呈现了策展项目“非遗在当代”,并邀请三位非遗艺术与文化领域的优秀女性艺术家: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毕红、青年陶瓷艺术家李婳与景泰蓝一级工美大师席闻通过“非遗在当代:女性传承”对谈,分享艺术的“饕餮”,链接古老的“非遗”与鲜活的“当下”,更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她”力量。在这个丰富的艺术季节里,我们邀大家一起共谱北京艺术图鉴,品味非遗艺术之美。
一年一度北京艺术季
“重聚”之后的“凝聚”力量
在2023年的盛大“重聚”之后,今年的北京当代艺博会以“凝聚”的力量,把全城、全国及至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力量聚合在丰富与立体的在场形式中,集结全城的合力凝聚为一场属于北京的艺术季。本届艺博会不仅融汇了来自不同文化与地域的画廊,更把不同的类型与层级的艺术生态聚合在一起,从经典到潮流,从水墨到数字,从架上绘画到公共装置,从艺术原作到创意衍生,充分体现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的多姿多彩,让观众集中领略到开阔的艺术生态光谱。北京当代艺博会艺术总监鲍栋在开幕式现场致辞中说道:“今年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现场充分体现出了凝聚的力量,希望各方持续地携手努力,打造一年一度的属于北京的艺术季。”
十大单元呈现丰饶艺术生态
北京当代艺博会设置的十个单元:价值、未来、艺述、众望、数置、活力、集时、聚像、会面、脍饮,分别对应着艺术生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层级和观察视角。
在画廊单元「价值」和「未来」中,23家画廊首次亮相北京当代艺博会,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杭州、中国香港及台北,以及伦敦、柏林、洛杉矶、东京、首尔等全球艺术版图中重要的城市,在艺博会现场展现出多元的美学主张与艺术价值,充分诠释全球视野下的“本土”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呼应北京当代艺博会对于策展性的坚持,持续地鼓励学术性和实验性的尝试,北京当代艺博会特别设立最佳展位奖,来自北京的空白空间以其实验性的策展尝试获得本次奖项。
关注于公共艺术创作的「一汽奥迪·众望」单元和聚焦于数字美学趋势的「一汽奥迪·数置」单元以“展中展”的形式呈现了建筑师、艺术家于跃与一汽奥迪的共创装置《无限》,以及积极探索其他艺术创作的演员黄渤,以作品《Breaker·激浪》探索了雕塑语言中对于新材料的使用,成为艺博会广场中的亮点。
「聚像」是北京当代艺博会聚焦于特定艺术作品或议题的单元,通过深度且独立地观察,发掘艺术家、作品和议题的真实相貌,今年聚焦于陈俊江、林静云、汪晓芙和于洋四位青年艺术家;「活力」单元有来自全国的6家美术馆、美术馆商店和艺术中心,让观众可以足不出京就饱览全国各具特色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集时」单元今年仍然以户外市集的形态在外广场出现,集聚艺术衍生和创意餐饮,呼应北京夏日的户外时节;「特别艺术项目」单元的机构在现场呈现跨越不同领域的创新项目;奇点未来|未来论坛作为艺博会的科学公益合作伙伴,在现场联合举办了以科学艺术为主题的研讨会,同时呈现出一系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作品,探索科技与艺术深层次的交织与互鉴。
享全城艺术季
北京当代艺博会的凝聚力将不止是体现在展会现场,以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场馆为中心,以艺博会的「脍饮」单元为名,联动京城众多的美术馆、文化机构、收藏空间及餐饮品牌,为贵宾与公众们献上“北京108小时”,在艺术语境中更新人们对“北京时间”的体验与认知。北京当代艺博会的官方小程序“艺术圈ARTLOOP”全新升级,让所有人一键打开艺术地图,一键开启艺术之行。
在三里屯太古里3D数字画廊,呈现了程雪联合Mulei Studio发起的《共生园林》计划,以及雷电所合作艺术家李嘉涛的《水母宇宙》,将跨越领域、链接公众的数字艺术带到北京时尚与潮力的中心地区。
今年的「艺述」单元携手北京时代美术馆以“返场时代”为主题,聚焦于35岁以下最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邀请观众走进这一批处于时代剧场幕间的年轻人之中,记录下他们真实、激荡的观点,侧写出这个时代鲜活、多元的相貌。
北京当代艺博会秉持初心,致力于成为一个与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匹配的艺术博览会,能体现出大国文化丰富性的艺术博览会,能够基于自身经验探索模式创新的艺术博览会。
非遗在当代
为非遗保驾护航
摄影 解飞
在北京当代艺博会现场,《茜茜姐妹》“非遗在当代”展台展示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婳的陶瓷作品与中国当代工艺美术领域最年轻的一级大师席闻的景泰蓝作品。干净的空间充满着宁静与恬然,让现场众多艺术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感受到了当代东方非遗艺术之美。
作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家李婳在第14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双年展中斩获银奖,让世界看到东方陶瓷之美。李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经历和自然中的各种物料,她会通过泥土将自然中各种材料的痕迹保留,把生命的存在和消亡表现出来,挖掘出其中细微、感动而常被忽略的意义。“独立的人格、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泛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饱满和勤奋的创作热情”是她所认为的一名艺术家需具备的才能。
李婳生活在景德镇,在外出考察交流期间,她接触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事物,如茶道、花道、香道、中国画、古陶瓷、中式家具设计等,她所理解的中式美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精、俭、雅、真。“精”乃天地生气,精生气、气生神,万事万物才有生命力;“俭”乃取舍有度,进退有节;“雅”乃格调高雅;“真”乃返璞归真。
20余年陶瓷艺术的专业学习为李婳从陶瓷这项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的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她认为,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可以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这种创新不仅是作品形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审美价值体系的转变,从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工艺技术与思想同样重要,只是思想决定了工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只要艺术家能提出问题,在陶瓷材料、成型技法、釉料技术、烧成工艺上就都能找到新的可能性。新时代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陶瓷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李婳如是说。
作为非遗项目,景泰蓝在传承上向来是一位师傅只做一个工艺,传承也只传这一道工序。但是一件景泰蓝的产品从开始到结束需要有七八道主工序,而这还不包含设计以及中间的一些细节的小工序,这就需要许多工艺师傅合力去完成。可以说景泰蓝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一个凝结体。
席闻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领域最年轻的一级大师,在工作中她不断打磨自己,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与创新理念注入到产品中。多年的积累与默默耕耘使她在业内获得了众多认可。她的作品素雅灵动,别具一格,斩获了不少行业内金奖。在她的身上,有种坚韧、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她以自己的才华与诚意践行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我觉得对于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只把它放在玻璃展柜里,束之高阁。应该将这种工艺、技艺展现给大众。只有当大家见到了、摸到了这些实物,才会将它与过去印象中的工艺美术相结合,才会明白一直被人们提及的‘景泰蓝’到底是什么样子。”席闻认为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做一天,就有这种责任去推广和传播这项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发展需要借助于传媒,以实现通过传播能使其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也得到有效传播。当前,非遗本身由“重申报”转变为“重保护”,非遗的传播也面临着“全媒体转向”,传播主体、传播平台、传播模式和传播技术日益发展和全面融合,传统媒体作为非遗传播中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既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也要不断探索自身的潜力。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要坚持本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北京青年杂志社媒体矩阵中的月刊《茜茜姐妹》,是一本以“亚洲新风尚”为报道内容的主流时尚女性杂志,特别是与女性和现代生活方式相关的非遗传承。“非遗在当代”是《茜茜姐妹》在2024年北京当代艺博会呈现的策展项目,希望借此以媒体的力量链接起古老的“非遗”与鲜活的“当下”。
毕红x李婳x席闻
非遗中的“她”力量
文 王雅静 陈宛泽 摄影 解飞
北京当代艺博会的论坛以其多元性与丰富的跨领域视角受到大众的欢迎。其中,本届的“非遗在当代:女性传承”论坛以女性视角走进非遗文化,以时尚方式谱写东方浪漫。论坛现场,邀请到三位非遗艺术与文化领域的优秀女性艺术家: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毕红、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婳以及景泰蓝工艺非遗大师席闻,请她们分享独特的美学思想与创新理念,于非遗之美中,见精神、见文化,更见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她”力量。
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毕红择一业,终一生
Q: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非遗京绣?
A:我想,有一段收录于2014年《京绣》一书中常沙娜先生所作序言,十分精准地给大家讲解了京绣的含义,我邀请大家一起来品读一下这段话:京绣是中国刺绣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它以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以用料考究、纹样吉祥、宫廷色彩浓郁为主要特点。京绣是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绣种上发展起来的皇家工艺,它产生于天子脚下,明清时期主要为宫廷服务,以服饰及实用品居多。京绣用料贵重,不惜工本,除纯真丝面料和绣线外,还采用珍珠、宝石、金银线等高档名贵材料刺绣装饰,奢华富丽为其他绣种所不及。因此京绣又被称为“宫绣”,曾被列为清代“四小名绣”之首,并与景泰蓝、雕漆、玉雕、牙雕、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传统手工技艺一并合称为“燕京八绝”,闻名于世界。
京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和服务对象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奠定了京绣融合了多个绣种技艺精华的特点。据史料记载,“四大名绣”的著名刺绣艺人均曾进京传授技艺,清末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和其弟子近代著名刺绣艺人金静芬曾应诏进宫授艺监制。
Q:今天您也带来了两件自己团队亲自制作的京绣作品,可以看到,服装的纹理雍容华贵,很有宫廷气派。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精美的京绣作品,究竟珍贵在哪里?
A:提及刺绣,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苏绣,而京绣与其他绣种的区别之一是它源于历代的宫廷刺绣,以服装为主要载体,是扎根京城的一种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第二是京绣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其创作灵感和图案构思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好的历史典故密不可分,是中国祥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宫廷造物艺术性。京绣的制作过程也是一种审美和文化的传承。
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展示的这两件衣服,我是这两件衣服的作者。从纹样的原创设计,一直到刺绣成衣,都是我独立完成。仅仅缝制的时间就历时7个月,没有一针缝纫机缝制。
Q: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人,对非遗京绣的传承有什么愿景?
A: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除了将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也必须做好真正和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我们在当下的生存环境,当下交流的语境语态,包括生活习惯,和古代完全不一样了。在高速运转又时尚的新时代,我们的京绣手艺如何体现?怎么去和时尚相对接相融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必须带着对自己和作品设计的各种提问,将手艺和当下的时尚与美相结合。
我希望更多的人热爱非遗京绣,在延续、传承、守正、创新这样的理念的前提下,真正发挥大家集合起来的智慧和动力。希望更多人通过作品去了解非遗了解京绣,并参与体验。同时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全新视角重新发现欣赏非遗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位手工匠人付诸一生的热爱,呼吁大家关注她们用行动用生命书写的爱国情怀。
毕红
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工美大师、工艺美术品设计(高级技师)、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自29年前收藏清代宫廷服装,拥有清代吉服、礼服、氅衣等宫廷服装与极具研究价值的清代刺绣精品近千件;故宫博物院在2021年为毕红出版发行专著《云裳华仪——毕红清代服装藏珍暨原创作品集》;立足北京,研究开发以非遗京绣为主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国衣。恢复失传的传统手工制衣工艺。毕红把创新的理念贯穿在每一个细节,在华美的面料上,在游走的针线多彩的纹理间,有序地表达她对传统美的感悟、对时尚美的认知。她以传承为己任,以京绣为呈现,以服装为载体,勾勒出她对传统技艺的尊敬,表达了她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她一直努力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以弥补自己的欠缺与不足,师从黄能馥老师学习近现代服装历史与纹样使用区别,师从蒋雪英大师学习服装刺绣的定位组合与色彩搭配,师从殷秀云大师学习传统纹样的创新与应用。百师百艺,毕红说起每一位给予她帮助指导的老师如数家珍,她分外珍惜向这些老师们学习的机会。
青年陶瓷艺术家李婳从泥土中思考
Q:作为专攻陶瓷的艺术家,您对于陶瓷这种材料是如何理解的?
A:人与物之间的接触其实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只有长时间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才会慢慢产生感情。我在接触陶瓷五六年以后才深入地了解陶瓷,并且真正地爱上陶瓷。可以说,陶瓷材料在我长期的创作当中,慢慢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对陶瓷材料是由不懂到喜爱、热爱最后成为生命一部分的一个过程。
Q:我们在展台看到您的作品,感觉它们十分轻盈同时又很脆弱,请您分享一下创作时候的感受?
A:我是一直沉浸在景德镇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氛围当中,所以我们有着这种传统的创作思维,也是深入我们中国人的人心的。那么,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
就会去思考如何结合当下的个人审美经验和对生命、对自身的理解,最后融入到作品当中。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陶瓷的可塑性非常的强,那么它呈现的面貌也很脆弱,同时又非常多变。作品中的很多细节其实就像我们的生命,是残缺的,不确定的状态,所以我想呈现的是一个生命的过程。也就是随着时间消逝之后,生命的状态以及痕迹。
Q:作为非遗传承人,您是如何通过作品对非遗技艺进行发展和探索的?
A:我长期在景德镇生活,也结识了全国各地陶瓷行业的朋友,我自己感觉陶瓷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了。那么,我就一直在思考非遗如何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不仅仅是制瓷工艺的变化,或者样式的变化,未来的非遗发展和创新是要结合当代审美以及当代多元领域来进行综合发展,才能找到对民生、对行业更有影响的发展之路。
“80后”一级工美大师席闻平凡匠心凝结工艺之美
Q:景泰蓝是什么?
A:景泰蓝是以紫铜为胎,掐紫铜丝,烧造高温的珐琅釉料,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所以说它的器物本身的价值,在所有的工艺美术的门类里面可以说是最高的,并且做工也是最复杂的。它也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项技艺。所以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幸运,入行之后可以接触如此高端的传统非遗技艺,而且它有着一个悠久的传承和发展。
Q:景泰蓝属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它与当代艺术有怎样的区别?
A: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其实和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工艺美术从诞生之初它就很注重实用性,它是以实用结合艺术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它承载了我们中华文化上千年的历史,是一种物化的历史。尤其是它以天然材料和手工制作组成,这是我们讲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定义。它是一个具象化的产品,而不像现在的我们的当代艺术,它有可能是一段视频,有可能是一套动作,或者有可能是一些虚拟的作品。但是传统工艺美术包括刚才毕红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京绣的作品,都是一个实物化的产品,那么在传统的产品的材料上,景泰蓝可以说是最贵的一种材料。
Q:作为一名女性非遗传承人,您认为女性在非遗传承事业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A:我很感激好的时代铸就我们女性传承人。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家族式的这种传承不可能会有传女的情况。其实,我感觉身边很多有了家庭、有了下一代的这种优秀的女性,在事业上面是非常有拼搏精神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匠人能坚持我们的传统工艺、非遗的核心概念,我也相信未来的年轻人在不断提升的文化自信和经济实力的积淀下,势必会喜爱我们的非遗工艺,并且有能力让它发展得更好!
席闻
高级工艺美术师(特艺美术);北京工艺美术大师(金属工艺一级);北京市市级大师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北京工艺美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民族工艺美术分会艺术总监;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终身会员。现任职于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品厂设计营销总监,多次参与国家、政府大型设计项目并屡获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