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法国艺术在身边
法国艺术在身边
时间:2025-07-10 13:56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资料提供 法国文化 设计 崔洪洋




1.文森特·梵高《自画像》1887,布面油画©photo:Musée d'Orsay,Dist.RMN-Grand Palais/Patrice Schmidt;2.保罗·高更《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1891,布面油画©photo:Musée d'Orsay,Dist.RMN-Grand Palais/Patrice Schmidt;3.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1857,布面油画©photo:Musée d'Orsay,Dist.RMN-Grand Palais/Patrice Schmidt;4.爱德华·马奈《埃米尔·左拉》1868,布面油画©photo:GrandPalaisRmn(Musée d'Orsay)/Patrice Schmidt



  每每提及法国的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和与其隔河相望的奥赛博物馆是绕不过去的两座艺术殿堂,其中的艺术作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重量和文化价值,它们跨越国别与时空,默默栖身于此。如今,这些艺术品通过展览与文字来到了我们身边。

  近期,浦东美术馆隆重呈献年度重磅国际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集中展出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艺术杰作,这些殿堂级真迹佳作构成一幅跨越时空、激荡思想的全景式恢弘艺术长卷。

  同时,在法国著名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的评论集《卢浮宫巡礼》中,囊括了七十余幅卢浮宫馆藏绘画,他将艺术史家的分析求索和文学家的徘徊抒情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对西方伟大艺术品进行深入的认知,收获如诗般的美的享受。

走进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从古典走向现代

资料提供 法国文化

  不出国门,近距离观摩梵高、莫奈、米勒、塞尚、高更、马奈、德加、雷诺阿、库尔贝和修拉等艺术巨擘的作品,如今已经实现。近期,浦东美术馆隆重呈献年度重磅国际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Paths to Modernity: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ée d’Orsay,Paris)。这次展览是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集中展出其核心馆藏精华,以开创现代艺术语言的殿堂级真迹佳作,共同书写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先锋精神与艺术变革。




  现代性的诞生

  作为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的精彩项目,“缔造现代”展览荟萃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艺术杰作,涵盖从学院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纳比派等奥赛馆藏中几乎所有重要艺术流派,构成一幅跨越时空、激荡思想的全景式恢弘艺术长卷。

  奥赛博物馆作为全球观众心中的“艺术朝圣地”,从欧洲本土到世界各地,从艺术初学者到专业藏家,无不以亲访奥赛为至高梦想。展览“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共分五大单元,以学院派为起点,继而呈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对社会现实与日常生活的深刻介入,循序展开印象派对视觉感知的实验,新印象派的色彩秩序,后印象派对情感、象征和结构的探索,以及游走于私密体验与装饰美学之间的纳比派。展览几乎囊括奥赛馆藏中所有重要艺术流派,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与艺术面貌之广,在国内外同类展览中均属罕见。




  “缔造现代”汇聚奥赛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巨匠及其巅峰之作,重点呈现的馆藏珍品包括:梵高《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自画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马奈《埃米尔·左拉》、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雷诺阿《钢琴前的女孩》、塞尚《塞尚夫人肖像》、博纳尔《白猫》、西涅克《井边的女人·作品238》、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等冠绝全球的奥赛绘画珍品。展览亦呈现二十余件雕塑佳作,包括现代雕塑奠基者罗丹的《维克多·雨果》,以及德加“舞者”系列铜像、高更塔希提时期的木雕作品等。

  展览以绘画为核心,辅以雕塑作品同步呈现,引导观众从历史维度回顾1848年至1914年间多种艺术思想与背景的并行演进与交错互动。多种风格与理念在这一时期交汇激荡,流派之间彼此借鉴、相互成就,共同推动艺术语言与视觉观念持续革新,构建出一个多元并存、交错发展的创作格局。莫奈、塞尚、高更、梵高等划时代的艺术巨匠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不断重塑绘画语言,拓展艺术的思想张力与感知维度,全面展现了法国艺术在世纪转折中焕发出的崭新姿态,迈向具有全球意义的现代性表达。

  本次展览由著名艺术史学家、奥赛博物馆主席学术顾问斯特凡纳·盖冈(Stéphane Guégan)担任策展人,策展亮点在于打破杰作孤立陈列的传统,将具有相似艺术特征或题材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并置呈现。展陈设计由法国知名设计师塞西尔·德戈(Cécile Degos)倾力打造,以奥赛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内景为灵感,并巧妙结合浦东美术馆的空间结构,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让人仿佛置身巴黎奥赛馆内——熟悉的光影与曲线,在浦江之畔再度呈现。为还原奥赛博物馆的独特氛围,展览还在公共区域饰以奥赛标志性大钟,观众可于此拍照打卡,在展厅之外延续沉浸感。

  百余件代表性大师真迹

  作为展览的核心亮点之一,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与《自画像》集中展现了其强烈的情感表达、大胆的色彩运用与充满活力的笔触。《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描绘其在南法生活中的私密空间,以富有张力的构图与克制的色调传达对“绝对的停息”的渴望;《自画像》则以炽烈有力的肌理与雕塑般的质感揭示了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状态。

  现实主义巨匠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被广泛收录于艺术类出版物,在艺术史中具有非凡地位。米勒将普通人物与日常情景引入艺术的至高境界,凝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实处境。三位农妇在麦田中弯腰拾取麦穗的画面背后,蕴含着当时城乡结构与阶级关系下的隐秘张力。

  后印象派中最激进、最具冒险精神的艺术家之一,保罗·高更的《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创作于其前往塔希提岛初期,体现其主动决裂现代工业社会、寻求非西方艺术灵感的创作转向,建立起一种远离自然主义的视觉语言。




  克劳德·莫奈被广泛认为是印象派的开创者,其艺术革新在于将自然风景转化为主观感知与瞬时经验的记录。《夏末的干草堆》不仅象征法国乡村图景,更通过色调层叠与光线流变,揭示出时间与季节对视觉经验的持续塑造。《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则展现了莫奈创作风格的转变,画面形体更为凝练,构图张力十足,同时也隐约可见其受日本版画大师铃木春信与葛饰北斋影响的痕迹。

  印象派之父爱德华·马奈在作品中敏锐捕捉现代都市人的身份与精神状态。从《埃米尔·左拉》到《女人与扇子》,他既描绘时代面孔,也融合日式风格与自由女性形象,为“现代生活”注入视觉新义。与此同时,“新绘画”探索者埃德加·德加则以《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在咖啡馆》等作品为代表,借助细致入微的动态构图与结构化的视角,探索都市流动中的姿态与心理空间。

  展览同时呈现了奥古斯特·雷诺阿与保罗·塞尚——两位风格殊异却同为印象派转型关键人物的代表作品。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是其首件被纳入法国国家收藏的画作,描绘了两位沉浸于音乐中的少女。该作不仅静态地呈现了演奏瞬间,还仿佛传递出音乐的律动,唤起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知。作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塞尚则在《塞尚夫人肖像》中展现其后期风格的核心特征——以密集笔触构建色调变化,通过简化造型与视角的不断调整,引导观众进入纯粹、静谧而深邃的观看体验。

  乔治·修拉作为“点彩派”的领军人物,《模特背影》延续了他对安格尔古典理想的回应,也体现了修拉对绘画形式与主题现代性的双重追求。修拉早逝后,保罗·西涅克成为新印象派的重要传播者与理论奠基人。其作品《井边的女人·作品238》描绘了南法圣特罗佩的明媚风景,承载着对乌托邦式和谐社会的向往。皮埃尔·博纳尔作为“纳比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白猫》与《欢愉》则体现出他对生活细节与梦幻感的敏锐捕捉——猫咪的动态线条、泳池中的童年嬉戏,无不在欢快的笔触中回应其“游走于私密与装饰之间”的创作宣言。

  展览中值得关注的还有来自学院派的数件佳作,如亚历山大·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埃内斯特·梅索尼埃《1814年法国战役》;以及现实主义巨匠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受伤的男人(自画像)》、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干草》、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春天》、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维克多·雨果》等。此外,展品中也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印象派其他同侪的佳作,如阿尔弗雷德·西斯莱《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卡米耶·毕沙罗《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色屋顶》、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朱斯蒂娜·迪厄勒》(又名《花园中的女人》)。



缔造现代:
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展期:2025年6月19日-2025年10月12日
地点:浦东美术馆2F 3F|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2777号

  跨越世纪的对话

  展览“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既汇聚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大师名作,同时通过系统完整的叙事结构,将众多艺术流派佳作置于那段艺术史的完整图景之中,勾勒出法国艺术在剧烈变革中不断迈向现代性的演进路径,使观众得以理解不同艺术探索间的延续与转化。

  本次展览亦与浦东美术馆的长期实践高度契合——在引入世界级艺术瑰宝的同时,以严谨开放的方式呈现艺术发展的深层脉络,拓展公众对艺术史的认知维度,推动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美育进程,使重要文化资源真正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这一进程不仅回应了成年人对艺术理解的深化诉求,也面向青少年与儿童种下美的种子。本次展览呈现的百余件艺术史杰作,构成了一部可视化的“艺术课本”。通过与原作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得以从真实的笔触、色彩与构图中感知艺术的表达力,在欣赏与思考中培养审美素养、人文视野与创造性思维,为其日后的艺术理解与审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正如奥赛博物馆和橘园美术馆公共机构—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巴黎)主席西尔万·阿米克(Sylvain Amic)所言:“艺术品不仅属于特定的时空,还拥有连接不同文化,乃至沟通地球两端的独特力量。”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缔造现代”不仅是一场穿越世纪的艺术对话,更是一条跨越语言与国界的博爱之路。展览借助图像的文化张力,引导观众自主思考,放开眼界;同时也见证着中法两国在艺术领域持续深化的人文互信与文明互鉴。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是首次在家门口欣赏大规模奥赛珍品的非凡机遇,也是一场走进世界艺术进程核心的精神邀约。




用文字记录卢浮宫馆藏绘画
以诗人之笔颂赞

文 刘艺琳 资料提供 后浪出版公司

  《卢浮宫巡礼》是法国著名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为七十余幅卢浮宫馆藏绘画撰写的评论集。本书分为“意大利画派”“法兰西画派”“北方画派”和“其他画派”四部分,囊括了达·芬奇、伦勃朗和德拉克洛瓦等西方绘画史上最为熠熠生辉的人物,每篇评论都配有相应作品的插图。程抱一的笔触融合了艺术史家的分析求索和文学家的徘徊抒情,是理性与感性交汇在“观看”时刻的完美复现。读者不仅可通过本书获得对西方伟大艺术品的深入认知,更可在这杆充满激情的诗人之笔下得到爱与美的享受。

《蒙娜丽莎》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程抱一为它写的文章恳切而入理,视角新颖。他的见解对西方美学思想有重要的启示。在“凝视”蒙娜丽莎时,他提到了达·芬奇的宇宙观以及中国古人的宇宙学概念。这引发了我们对存在之谜的讨论。对于思考者而言,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这两种观念已经在他身上达成了奇妙的共生。

  书摘:

  ……画家努力表现心中的理想,他的作品绝不只是一幅简单的肖像画。除了刚刚谈到的前后往返互动,我们还能观察到一种上升的运动,包含在人物和景色的内部,从下至上,分三个阶段。先来看人物:最下一层是两只相交的手,中层从胸部到颈部,上层则是头部。这种由下至上的发展,意味着朝向灵魂的飞升。达·芬奇化用了但丁的诗句:“嘴唇和眼睛是灵魂的阳台。”

  人物的前臂和手在画面下方,给人圆润的印象。她的双手如此光滑、细腻,称得上丰满;一只手搭在另一只手上,自然,毫无矫饰,如此和谐、相契,仿佛它们之间有某种感应;事实上,这两只手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如此。它们的意义是——如果可能的话——保持美丽,接收、给予、触摸、爱抚,也祈祷。它们无比珍贵,它们就是奇迹。正是因为这双手,一切才得以开始,人类才成为现在的样子,成为具有智慧、情感和力量的存在,有时还有狡猾和暴力,但也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画作想展示的就是后者。中间一层的画面依旧是饱满的。蒙娜丽莎的身形圆润丰盈,与简朴的衣着相得益彰。胸部的轮廓是圆形的,肩膀处是两道完美的弧线。这是画面中最具肉感的部分,温暖的金色光线从正面照过来,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阴影。

  阴影的游戏在更上一层的头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的头发散落脸颊两侧,衬出了椭圆形的脸蛋,给画面添加了又一个圆形要素。更抽象地看,蒙娜丽莎的头部和整个上半身形成了两个叠加的圆形,好似广阔宇宙中的一颗星和它的卫星。长久以来,人类不是一直着迷于宇宙天体神秘而完美的圆弧形状吗?不过在这里,艺术家力求表现的是人类的面孔,而人类,正是这宇宙中最神秘的生命体。达·芬奇为这幅画做足了功夫。他精心调配颜色,力求表现人物面部阴影的细微差别。在画中,我们不仅体会到光影对比所营造的立体感,甚至好像也参与了光束对美人脸庞的爱抚和浸润。她内心涌出的神秘冲动,随着这道光,逐渐明了,好似心脏的低沉跳动,几乎传到我们耳畔;又好似涌到唇边的忏悔,欲说还休。在光线的调制和照射下,蒙娜丽莎的脸庞每一刻都是一次“显现”。对于凝视这幅画的人来说,它的每次降临都保留着更新自身、实现转变的力量。



《卢浮宫巡礼》
著者:程抱一 著 郭芊叶 译
法兰西学院唯一华裔院士,“中西文化永远的摆渡人”,著名诗人、评论家程抱一,亲选卢浮宫典藏画作,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完成了一幅印象派风格的艺术史画卷。程抱一自青年时代就长久浸淫于卢浮宫的伟大矿藏,并从中滋养出自身丰厚敏锐的艺术修养;在系统的作品评论之前,本书首先是一曲献给这座博物馆和整个人类艺术史的虔诚赞歌。

  同时,人物背后的风景也相应地处在上升运动中,以色调变化为标志,分三个阶段:最下方是深色的,中间是红赭色,最上方是青绿色。风景的最底层理应是深沉的,它大致处在人物的肘部和前臂处。这就是大地的阴暗之处,由淤泥和腐殖质构成。一切生命都从这里出发,而后蓬勃生长。在中间一层,山脉升至半山腰。一眼看过去,没有任何植被:没有森林,没有牧场,没有葡萄园,有的仅仅是一个深邃的赭褐色世界,是泥土、火、岩石和水的世界,非常接近世界的初始—挪亚时期的大洪水过后,世界洗净一新,将要重新开始。在画面右侧,先是女人肩膀的曲线,然后是一片高地,再向远处延伸,有座桥梁跨在河流之上。在画面左侧与胸部齐平的位置,有条蜿蜒的小路,似乎暗示着某种不可抗拒的欲望,想要探索隐藏的奥秘。一边是人物形象最具诱惑性的部分,胸部,另一边是景色最邀人遐想的部分,两相呼应,尽在不言中。再上一层,我们进入了另一派空间。此时,颜色转为蓝调,在更高处甚至变成了青绿色。左侧,群山浸染着模糊的光晕,一直延伸到人物眼睛的位置;山下有一条河流,女子头上蒙着的薄纱就沿着河流披下来。在右侧,有一处更高的湖泊,几乎和女子的另一只眼睛齐平;朦胧中,群山包围着湖泊,在愈来愈远处消散。湖水天真、纯洁,来自上方的光线洒落其上。我们不禁想到了中国诗歌中的描述—将美人的清澈目光比作“秋波”。在这一层,山峰逐渐上升,可以说达到了更加空灵、更加形而上的状态,从而映衬人物面庞的美丽—我们还记得,“灵魂的阳台”就在这里。达·芬奇在作品中使用了晕涂法(Le Sfumato),加强了人物形象和梦幻风景之间相互渗透的效果。在表现真实人物的时候,他总是避免勾画尖锐的轮廓,避免形象的僵化和隔离。在他看来,现实生活的人物沉浸在一个大环境里,与其他元素相连,像是光线、空气、水雾、蒸汽等等。在《蒙娜丽莎》中,女性形象和景色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甚至比以往更加突出。二者同时出现,相持相依,体现着自身最深刻的本质:赤裸而原始的景致,代表世界最初的模样;天然去雕饰的女性形象,脱离了具体的社会阶层,而仅仅意味着她作为女性本身的存在。在分析了这么多细节之后,不妨再从整体上感知这部作品。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开头提及的惊讶:这是当面对创造他、启发他的宇宙天地时,艺术家心中赤子般的惊讶;是我们面对这幅杰作的惊讶;也可能是女人自己的惊讶,或许她在光芒中看到了自己的美。是的,每个天赋美貌的女性都经历过这种秘密的惊讶或陶醉时分,比如在春天或夏日的金色寂静中,欣赏到自己镜中的裸体。

  蒙娜丽莎露出的微笑只是偶然吗?为了营造轻柔而和谐的气氛,达·芬奇会在创作过程中播放音乐。但是,她嘴唇和眼睛上流露出的真实,是画家从这年轻女子的内心深处引出来的。于是,她的存在变成了一面镜子:我们好奇地注视着她,她却将疑问交还给我们—她映射着我们自身的存在之谜。是的,《蒙娜丽莎》就在那里。她并不想炫耀自己的美貌,也不求虚荣的完美。她,就是这个肉体的存在,她在自身的形体中是完整的。她了解到自己很美,却不知其源,不明其因。她满足于成为一种神秘的存在,将自己献给光的爱抚。这存在是一种馈赠,来自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许来自神?这罕见的馈赠是一个谜,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样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