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康荦 文 王雅静 图片编辑 刘艺琳 图片提供 视觉中国 IC Photo 资料来源 新华网 《人民日报》 环球人物 美编 崔洪洋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装备方队。
9月3日,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并同各国来宾、各界代表一起观看分列式。 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中华民族捍卫和平正义的坚定宣示。 9时19分许,雄壮的乐曲声中,习近平乘坐红旗检阅车,沿长安街向东,依次检阅地面徒步方队、战旗方队和装备方队。 这是新中国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胜利日阅兵。10年前的这一天,习近平宣布裁减军队员额30万,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迈出新步伐。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人民军队在革命性锻造中浴火重生,在历史性重塑中向强进发,阔步迈向世界一流。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习近平检阅完毕返回天安门城楼途中,受阅官兵高呼口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以巨大牺牲支撑起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我很幸运,能看到今天的盛世。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更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天安门城楼上,抗战老兵刘世钺激动不已。 9时44分,9架直升机护卫党旗、国旗、军旗,26架直升机汇成“80”字样,3架直升机分别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开分列式序幕。 上万名受阅官兵、数百台(套)地面装备、百余架战机,编成45个方(梯)队庄严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在党旗、国旗、军旗引领下,受阅方队擎军兵种军旗和武警部队旗集中亮相,这是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在阅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 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引领装备方队以实战化联合编组、分7个作战群接受检阅。 预警侦察、远程打击……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基本涵盖我军现役主战机型。 这次受阅的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多数为首次亮相。 分列式尾声,7架战机划出14道彩烟,寓意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象征14亿多中国人民奔向强国复兴的绚丽前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向英雄致敬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习近平的亲切问候鼓舞士气。“主席好!”“为人民服务!”受阅官兵斗志昂扬,响亮的回答声震长空。当习近平乘检阅车驶回天安门,受阅官兵齐声高呼强军口号:“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用最响亮的声音发出最豪迈的誓言。 纪念大会开始前,习近平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80多年前,这些英雄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穿越枪林弹雨,为抗战胜利建立不朽功勋。如今,他们已近期颐之年,虽然皱纹满面、白发苍苍,但每一位老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有些面孔我们依旧会铭记。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抗战老兵挥舞国旗观看阅兵式。
“航天老总”黄纬禄“剜下血肉补在导弹上”的人 从1957年起,我国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不久,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当年12月,黄纬禄等一批科研人员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以下简称五院二分院)。 “我们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聂荣臻元帅的这句话始终萦绕在黄纬禄耳畔。为了争这口气,科研团队的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在五院二分院的小楼里,灯光常常彻夜不熄。 1960年11月5日,新中国第一枚导弹迎来了发射时刻。当时黄纬禄并未前往发射现场,而是留在北京值守,一旦前方控制系统出现问题,他便要立刻组织人员研讨应对方案。这枚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导弹不负众望,成功发射,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此后,“东风”系列多个型号导弹相继发射成功,一步步夯实着新中国的国防根基。 1979年4月,黄纬禄被任命为固体潜地导弹巨浪-1和陆基机动导弹东风-21的总设计师。1982年10月,固体潜地导弹巨浪-1成功发射,3年后,新型陆基机动导弹东风-21也顺利完成首飞。 黄纬禄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导弹事业上,对自己的身体鲜少顾及,甚至常常忽略了病痛的信号。当年巨浪-1水下发射成功后,黄纬禄瘦得厉害,体重减了11公斤。大家心疼地说:“您这是剜下自己的血肉补在导弹上了!”黄纬禄听了却淡然一笑:“11公斤,比起动辄以吨计的导弹算不得什么。可把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托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啊!”2011年,黄纬禄去世,享年95岁。 如今,巨浪-3、东风-61、东风-31等国之重器接连亮相,每一枚导弹的腾飞都是对这位“航天老总”最深情的回应,诉说着他与中国导弹事业跨世纪的牵绊。“歼-10之父”宋文骢倾尽此生付长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防科工委正式宣布,将鸭式气动布局方案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随后,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歼-10飞机立项,宋文骢被任命为新歼总设计师。 在宋文骢看来,总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接手之前,他曾郑重地向领导立下军令状。为此,他整日四处奔忙,经常工作到深夜。 1989年底,上级下达了全尺寸样机研制任务,限定工期不足两年。在样机厂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张醒目的计划网络图,密密麻麻标注着上百个节点。每完成一项任务,大家就会在对应的位置插上一面小红旗,你追我赶、互相激励。 1991年的夏天,样机开始总装。为了严格保密,机库的门窗始终紧闭,里面热得像蒸笼。宋文骢几乎每天都守在现场,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机身里钻来钻去。8月27日凌晨,最后一面小红旗被插进计划网络图的终点,样机总装最终顺利完成。鸭式气动布局、腹部进气、新颖的座舱布局、水泡式舱盖……别具一格的新型战斗机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紧接着,原型机的研制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整整7年,设计室的灯光常常彻夜未熄,试验场的轰鸣声昼夜回响,无数张图纸被推翻又重绘,无数次试验在失败与坚持中重来。 1998年3月23日,歼-10原型机被牵引车缓缓带出机库,来到停机坪上。发动、滑行、加速,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飞机抬起前轮,瞬间冲天而起。首飞成功! 当晚,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歼-10首飞成功来之不易,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望你们继续发扬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作风,精心组织,克服困难,再接再厉,确保质量,加快研制步伐,使型号早日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为国防现代化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这一天,中国拥有了自主研制、足以媲美国外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战机。后来,随着我国对歼-10进行部分解密,宋文骢也被称为“歼-10之父”。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升旗仪式。
八路军抗日游击队老战士翟维俊“杀鬼子,保家国” 2015年9月3日,八路军129师4纵队第十三旅工兵连老战士翟维俊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今年九三阅兵,他受邀参加现场观礼。 以下是翟维俊的讲述: 今年有机会去阅兵现场,再次感受祖国的强大,我非常激动。这几天电视上一直在播放关于阅兵的新闻,我看着那些方阵、武器,感到无比亲切和熟悉。 说起我参加八路军,真是国仇家恨。1939年5月6日一大早,两架日军飞机轰炸我们村,母亲因为不在屋内幸免于难,我也因半分钟前刚走出房间而躲过一劫,可我的爷爷和父亲双双被炸死。一个信念在我心里生了根——“杀鬼子,保家国”。 我开始找队伍,经人介绍,我在1943年加入了游击队,那时我刚满18岁。加入游击队没多久,我就参与了一件轰动十里八乡的事。一天夜里,我和战友绕过日军炮楼和哨兵,偷偷潜伏到县城附近,摸黑把“打倒日本侵略者”的标语贴在了城门上。第二天早上,标语前围满了百姓,鬼子气得直跺脚。咱就想让老百姓知道,有人在打日本鬼子。 问我抗战这些年里,哪件事印象最深,那还是救美国飞行员。那是1944年春天的一天,两架军机从头顶掠过,其中一架飞机的尾巴就冒起了黑烟。紧接着,一顶白色的降落伞从飞机里飘出来往村北边落。我们跑到降落伞消失的地方,找到了一个蓝眼睛的高个子飞行员。 飞行员从身上掏出一张纸条,上面用中文写着:我是美军,帮助中国打日本,如飞机出事,请帮助。原来是友军,得赶紧送他走!美国飞行员把随身带的东西都交给我们,跟着我们转移,最后成功脱险。新中国成立后,听说那名被救的美国飞行员还专程来中国找过我们。 到了和平年代,我心里最遗憾的,还是当年牺牲了那么多战友。这么多年,我总跟儿女们念叨一件事: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咱们土地上烧杀抢掠,真是无恶不作!现在有些国家,还美化日本,说它的好。可咱们不能忘。 3500多万同胞伤亡,这么沉重的牺牲,咱们要是自己都不把它说清楚、讲明白,还能指望谁来替咱们说?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名老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敬礼。
港九独立大队老战士罗竞辉摇橹追击日军电船 继1999年、2015年之后,今年罗竞辉第三次到北京观看阅兵。 1941年,日寇侵占香港后,打通了从广州经香港、汕头至台湾的海上运输线。为了破坏日军的运输线,港九大队海上队扩编为海上中队,罗竞辉成为其中的一员。 海上中队组建之初,成员多是香港沦陷后参军的爱国青年,没什么海上作战经验,装备只有3艘木船,两挺英军溃逃时得来的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些老旧的冲锋枪、步枪。出海作战,3艘船常一起出动,排成“品”字形,两船掩护,一船出击。“如果远远听到电船发动机声,没错,准是日本电扒(电船)!”罗竞辉说。 最让罗竞辉难忘的一次战斗,是他失去了两位战友。那天海上大雾,一艘日本轮船停靠在南澳西涌海边。日本兵上岸找食物和淡水,被渔民发现报告给中队。队长刘捷、班长李金福带上12人出发,罗竞辉也在其中。战斗中,李金福投出一枚鱼炮,又用竹篙钩住船舷往上爬,被日军开枪打中,坠海牺牲。刘捷接着爬,也中弹牺牲。后来支援部队赶到,炸毁了那艘敌船。 “我那时小,在医疗所看到战士的手受伤流血都会哭,这次眼睁睁看着队长和班长被打死,心里真难受……”罗竞辉说,也是这次战斗,让他之后再也不怕流血牺牲。 在3年多的海上游击战中,港九大队海上中队与护航大队联手,以小船打大船,用木船歼机动船,既扰乱日军海上交通线,又直捣其巢穴,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队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30日,英军抵港。9月28日,港九大队发表宣言,向九龙、新界同胞告别,一周内撤离。罗竞辉追随部队北上,成为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四团的一名战士,继续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至广东惠州,后又到深圳工作至离休,始终“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今年7月,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罗竞辉受邀到香港参观山东舰“。我们香港,清朝时就很惨,英国统治时也很惨,总是被人欺负。现在,大家都开心得很,国家强大了,不怕人欺负,我一定要多看看,这最要紧!”罗竞辉缓缓地说。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升旗区。新中国成立以来阅兵式的发展变迁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自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以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第17次阅兵。70多年来,阅兵式的主题形式、参阅人员规模结构、受阅武器装备等不断发展变化,体现了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从小到大、由大向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阅兵式主题和形式的变化 阅兵式主题和形式不仅饱含了历史传承,也呈现了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阅兵主题在于震慑敌人、巩固政权。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举行的首次阅兵。54门礼炮鸣放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28年光辉历程。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下,阅兵侧重于战前动员、鼓舞士气。战争胜利后,阅兵的主题更突出庆祝胜利,凯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参加了1953年阅兵。1956年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从革命转向建设,阅兵的主题也转为展示军队正规化建设与国家工业化成就。1955年阅兵,受阅部队身着“55式”军服,军容焕然一新;1956年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雨中接受检阅;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红旗牌”检阅车首次亮相,国产武器装备大规模受阅。此后,党中央落实“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方针,加上“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国庆阅兵中断24年。 改革开放以来,阅兵式的主题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拓展,不仅要展现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更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并注重向世界传达中国热爱和平的民族传统。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时,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此次阅兵的军制、装备、组织形式焕然一新,展现了改革开放的生机活力。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在世纪之交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由200名官兵组成的国旗护卫队首次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国旗随50响礼炮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升起。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进一步突出了民族团结奋进的主题。56门礼炮交替鸣放60响,象征56个民族共庆共和国60华诞;国旗护卫队行进169步,代表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169年的奋斗历程。 进入新时代,不论是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还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其主题和形式既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也向世人展现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今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以“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为主题,通过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立体化展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民军队政治建军新风貌、力量结构新布局、现代化建设新进展、备战打仗新成效。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名中国老兵佩戴奖章,等待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
参阅人员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7次阅兵,其规模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参阅部队人员数量上,也体现在参阅部队兵种构成上,表现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不断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阅兵式参阅规模整体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1.64万余人受阅;1950年增至2.4万余人。此后,参阅兵力趋于稳定,维持在1万人左右。其间,参阅人员的结构持续优化。开国大典阅兵的受阅部队以陆军为主,涵盖步兵、炮兵、装甲兵和骑兵等多个兵种。海军仅派出两个排,空军派出17架飞机。此后十年间,参阅部队的构成不断丰富,军事学院方队、仪仗队、公安部队、火箭炮兵、伞兵部队等陆续亮相。到1959年国庆阅兵时,受阅编组已发展为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体现了人民军队从单一军种向多兵种合成的转型。 1984年至2009年,参阅部队的结构呈现出由陆军主导格局向多军兵种联合化、高技术化发展的趋势。从人员与装备的比例看,徒步方队逐步精简,装备方队显著增加,反映出军队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军种结构看,陆军方队比例下降,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方队比例上升,体现出我军由传统大陆军体制向多军种联合、协同作战的结构转型;从技术构成上看,通信兵、电子对抗兵、特种兵等高技术兵种方队陆续亮相,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向信息主导、科技驱动。 2015年至2025年,伴随我军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持续构建,参阅部队进一步实现结构性跃升。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新编组的领导指挥方队、院校科研方队、文职人员方队以及火箭军方队、战略支援部队方队等全面展示了军队改革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首次亮相,标志着我军构建起“4支军种+4支兵种”的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空中无人作战方队接受检阅。
受阅武器装备的变化 武器装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也是阅兵式的“重头戏”。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从依赖进口的“万国造”到基本实现国产化、由骡马化向摩托化的转变。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受阅武器主要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型号庞杂、制式不一,被我们自嘲为“万国牌”;骑兵方队和骡马牵引的野炮方队表明我军仍处于骡马化阶段。骑兵部队作为骡马化时代的象征在1954年阅兵中最后一次亮相;国产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在1957年阅兵中首次登场;到1959年国庆阅兵时,受阅武器装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武器装备实现了从追赶仿制到自主创新、从机械化向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跨越。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受阅的28种武器装备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子化与自动化,其中部分已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国产战略导弹首次亮相。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受阅的42种装备大部分为国内自行研制,巡航导弹、新型主战坦克、预警机等高技术装备逐渐成为主战装备。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受阅的52种装备全部为国产,其中90%为首次亮相,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新一代战车、新型雷达、无人机、卫星通信等先进装备成体系展出,整体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进入新时代,受阅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装备陆续亮相阅兵场,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有力见证。空中预警机、反潜巡逻机、歼-15战斗机等新型信息化装备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东风-17高超声速导弹、无侦-8高空高速侦察无人机、攻击-11无人机等新型智能化装备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集中体现了体系化、要素全、实战化三大特点。受阅武器装备涵盖了指挥控制、侦察预警、防空反导、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类型作战力量,并首次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形式受阅,突出展现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现代战争理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所有参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网电攻防、高超声速武器等新域新质力量首次大规模集结,全景展现了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