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雄歌一曲献中华 ——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 折射时代光谱的维度
雄歌一曲献中华 ——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 折射时代光谱的维度
时间:2025-10-09 18:18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撰文 王雅静 资料提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 聂琳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以“雄歌一曲献中华”为题回顾许幸之的艺术成就。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变革的激流中,许幸之如同一枚多棱镜,将时代的光谱折射出斑斓的维度。他左手执调色盘解剖时代肌理,右手持摄影机记录民族心跳,以戏剧舞台为思想战场,用文学笔锋刺破精神迷雾。“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已于9月19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当我们凝视这位文化先驱的足迹,看见的不仅是个体艺术家的传奇,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转型的图谱。



1.《钢铁森林》1962年,板面油彩,44.2×61.8cm,私人收藏;2.《无高不可攀》1961年,布面油彩,直径114cm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与音符已经深深印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这一传世之作的诞生离不开中央美术学院的先辈教授许幸之先生的历史贡献,这首名曲出自于1935年许幸之先生导演的电影作品《风云儿女》,正是在他的组织与推动之下,歌曲才得以顺利创作并广泛传播,成为一代经典。蔡若虹曾盛赞许幸之先生“雄歌一曲献中华,留得千秋佳话!”

  当我们想要走进许幸之的艺术世界时,不得不说,这位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在美术、电影、戏剧、文学四重维度上裂变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以画笔、钢笔、摄影机和舞台为媒介,在广阔的艺术疆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以文艺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的身份将革命火种播撒进新中国的土壤。

开辟崭新美学路径

  在绘画领域,许幸之是最早将现代主义语言与革命叙事熔铸的先锋。这种将形式探索与社会关怀相统一的艺术理念,为中国现代美术开辟了崭新的美学路径。

  许幸之的艺术人生始于绘画却从未囿于画布。他少年师从吕凤子,求学于上海美专及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20年代就在艺坛崭露头角,1930年被推选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首任主席。

  青年时期,他用表现主义的手法,以《失业者》《铺路者》的沉重命题,将左翼文化运动的精神转化为对社会现实的诘问;中年后,又以《巨臂》充满形式美感的语言,满怀激情地歌颂了新时代工业力量的觉醒;晚年,他将丰富的生活阅历凝练于静物画的创作,在东方审美情趣的摸索中,找寻油画民族化的道路。

投身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

  在美术理论领域,许幸之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奠基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萌芽期,许幸之是最重要的艺术理论译介者和普及者之一。他连续发表《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等重要文章,并翻译多篇西方艺术理论文献,积极参与左翼美术思想的建构。1954年,许幸之主持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正是后来美术史系的前身,他组织年轻教员翻译资料、引进教材,还亲自撰写了十多篇外国美术史讲义,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义勇军进行曲》原版唱片,只有聂耳作曲的署名,由袁牧之、顾梦鹤等七名男演员演唱


诗人的敏锐与战士的锋芒

  文学世界里的许幸之,始终保持着诗人的敏锐与战士的锋芒。其诗集《诗歌时代》以“牧歌”“大板井”“中国的母亲”串联起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所交织的共鸣情感;散文集《归来》则在抒情笔调中埋藏着批判现实的线索。他构建起连接鲁迅与新兴作家的桥梁,使左翼文学既保持思想锐度又获得多元表达。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持续一生,紧扣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脉搏,他的作品始终“为这个时代而欢唱”。

记录民族集体记忆

  在电影领域,许幸之将镜头化为时代之眼,记录了民族的集体记忆。1935年执导的《风云儿女》,以平实的影像风格唤醒了最为震慑人心的激昂斗志,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影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迸发出惊雷般的力量,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部左翼电影运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范式,更将艺术的政治表达提升到民族精神的维度。

  戏剧舞台上的许幸之,则是实验精神与大众启蒙的一面旗帜。他改编的鲁迅名著《阿Q正传》,既保留了原作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又融入鲁迅《孔乙己》《药》中的内容,通过悲喜剧的形式,形成极具批判与讽刺的戏剧风格。自20世纪30年代首演以来,历经演出皆引发轰动,在不同时代产生广泛影响,实现了戏剧革新与大众美学的历史接轨。

个体与时代的双重照亮

  这位美术、电影、戏剧、文学兼擅的艺术家,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先锋实践者,也是文艺理论的研究者、写作者与传播者。从中华艺术大学到中央美术学院,许幸之更是以余半个世纪的时间深耕教学领域。他通过译介的方式,将现代艺术理论引入中国,携尖锐的笔锋撰写文艺著论,又将“艺术为人民”的理念化作具体的教学实践,培养出大批将艺术理想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文艺战士。

  美术的形色、电影的镜头、戏剧的场域、文学的字句,在许幸之手中交织成变革时代的和声。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创造性实践,不仅塑造了左翼文艺的美学标高,更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革新,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观照,更是个体与时代的双重照亮。

TIPS




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
展览时间:2025年9月18日——10月19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B展厅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许幸之,文艺多面手


1.1979年秋,许幸之根据意大利记者乔治·洛蒂拍摄的周恩来照片创作油画《伟人在沉思中》;2.1978年9月,许幸之在家中创作油画《水晶世界进行曲》;3.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曹春生、许幸之先生家属代表许国庆共同为许幸之先生雕像揭幕,校史研究中心主任秦建平主持仪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引领时代风尚。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遭受外来侵略的危难时刻,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全民族抗战涌发澎湃洪流中无数文艺工作者挺身而出,投身抗战。用赤诚的生命和艺术谱写了感天动地、壮怀激烈的战歌。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挥了光和热,也在中国文艺的丰碑上镌刻下永恒的时代印记(印迹)。许幸之先生就是这块文艺丰碑上重要的前辈、先贤和杰出代表。

  许幸之先生的艺术历程拥有传奇般的色彩,他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属于在觉醒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文艺家。他是在美术、电影、文学、诗歌、戏剧、音乐等领域都拥有才华,善于融通创造的文艺多面手。他是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具有坚定文化理想和崇高艺术信念的革命文艺家。他早年学习美术知识,就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列为左联的发起人之一。他又当选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主席,勇敢地站在社会美术运动的前列。

  九十四年前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悍然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在东北沦陷,国难当头,抗联奋战的艰难时刻,许幸之先生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抗战电影《风云儿女》,和聂耳共同创作了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最为重要的是他选用了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主题歌,这是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首歌曲在抗战时期发挥了文艺最大的作用,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穿越历史风云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家国情、民族魂的象征。

  我们美术同仁为许幸之先生是美术界的前辈,中央美院的师生们为许幸之先生是央美的教授而特别感到自豪!我们永远向他致敬。

  作为画家的许幸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特别是油画艺术的先驱,他接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也在留学时受到外光派油画的影响。油画的风格基调在写实的造型与抒情的光色语言之间。他的早期创作就体现了在左翼思想普罗意识影响下的创作理念,关切现实、关切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1930年代初期他创作的《失业者》《铺路者》《逃荒者》几幅作品就是直面生活、反映劳动人民艰辛苦难境遇的现实主义佳作。尤其是三幅都冠有“者”的作品,更是体现了他的构思上的连续性,他所表现的三个“者”都是大写的劳动者!画幅虽然不大,但在美术史的意义上,在中国油画的发展上可以说构成了表现苦难众生,体现民生意识的视觉三部曲。

  这次展览展出了许幸之先生近200件作品,其中主要是油画,也包括一批素描。这些作品我在央美从学习到工作也几十年了,有许多未曾见过。刚才浏览了一下,真是感到震惊!

  除了在20世纪上半叶创作的作品,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满腔的热情讴歌祖国的诞生,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地画了大批写生,其中既有作为他精神向往的《珠峰》系列,也有大量反映当时的建设场景。这些作品一是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他对劳动的朴素情感;二是在风格、语言上很好地彰显出他继承传统而吸收现代的绘画手笔。这样一种风格是非常鲜明的个性风格,也透溢出时代和文化给予他的一种创新探索。所以这批作品在我们梳理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我认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许幸之先生还是以广博视野和深厚学养在美术史论耕耘的名家,他关注美术的发展,早年就写了《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等重要文章。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中央美院担任美术理论教研室主任,结合中国美术的发展,重点研究绘画的中西关系。一方面介绍西方艺术,例如深入地研究和介绍了达芬奇艺术;另一方面他参与当时很热烈的有关油画和美术发展的讨论。提倡借鉴、吸收外来悠长,发展民族艺术,体现出辩证的理论思维,也为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贡献了理论的作用。

  中央美院将这次活动列入“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工程”体现了学校特别是林茂院长礼敬先贤、赓续文脉、弘扬优秀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的学术理念。我也知道为了这次展览许幸之先生的亲属特别是许国庆老师做了长期准备,每一次见到我,他都要跟我谈起许幸之先生艺术新的发现、新的文献、新的史料在不断地汇集起来。而美院的各个部门,许多同志投入了许幸之学术梳理、展览策划与展示工作。以综合性的展陈方式呈现出许幸之先生丰富的艺术人生,大量的文献、图表、影像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空间,形成了视听融合,影像、文献与画作交织的场景,能够让人走进历史的空间,更走进许幸之先生,获得对许幸之先生人生和艺术的深度感知。这是一个文化性、学术性和艺术性都非常有高度的展览。作为老央美人,我至今记得当年在王府井老校园里能经常见到许幸之先生,似乎他总是经常穿着一件暖红色的毛衣,满头银发,很有学者型艺术家的风范,特别让人看到他平和而慈祥的神态,难以想象从他那么平和、平易近人的神情中的后面是有那么多他经历的历史的故事,他作出的战斗与贡献。所以这次展览运用了暖红色的展墙营造了历史和学术的温度,我觉得特别与许幸之先生的气质相配。


1.1935年2月,许幸之导演电影《风云儿女》现场照片,金石声摄影;2.1935年4月,许幸之(左一)和吴印咸(左二)等人在上海郊区某地拍摄电影《风云儿女》外景;3.1935年9月28日,许幸之(左上角)与电通公司同事在海军新军舰《平海号》下水仪式上拍摄纪录片;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于润生,向许幸之先生家属代表许国庆颁发捐赠证书


许幸之之子、展览策展人 许国庆
艺术是归宿

  我父亲许幸之在他的文艺生涯中受到恩师吕凤子、郭沫若等人的教导和熏陶。后来又成为日本画坛巨匠藤岛武二的弟子。归国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左翼文化运动,曾被选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主席。对此他曾经两度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名单。黑名单在展厅中的文献柜中有展现,是从台湾的国史馆拍来的。展示了当时国民党中宣部报告给蒋介石的左翼作家协会名单,由于叛徒的出卖,共产党的地下机关被破获了。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签名簿就落在了国民党的复兴社的手里,把这个黑名单抄给了蒋介石。

  1935年,许幸之与田汉、夏衍等并肩斗争。为什么说是“并肩战斗”呢?因为当时电影领导小组的组长夏衍策划了《风云儿女》,委托田汉先生写了一个一万多字的电影故事,由夏衍亲自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然后许幸之改编成分镜头剧本,现在我们把许幸之的分镜头剧本也展示给大家。许幸之导演了抗日题材故事片《风云儿女》,据电影史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抗日题材故事片之一。从而诞生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他还和聂耳合作了聂耳生前的最后一首歌《铁蹄下的歌女》。

  而后,许幸之又改编了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曾经在延安和上海孤岛时期演出,并取得了轰动的效果。他在延安上演的时候,共产党和国民党还没有合作抗战,1937年的上半年,延安和上海是隔绝的,但是他的演出被访问延安的斯诺的夫人维尔斯女士记录在《续西行漫记》上,可是许幸之自己知道在延安上演《阿Q正传》是三十年之后,他是通过《北京晚报》的一篇短文上写的“阿Q正传在延安”才知道此事的。

  皖南事变以后,他刚刚参加新四军华东鲁艺分院的教学工作,后来在解放前又历任中山大学国立社科教育学院、上海实验戏剧学院、南京国立戏专等学校的教授。

  从1954年起许幸之回归美术界,这是他一直向往的艺术的归宿。他开创了新中国美术史论教育体系的先河。继而在美术史系和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担任教授。与董希文先生共同探讨油画民族化的课题。

  展厅的楼上三层就展示了许幸之在解放前和解放后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特别是他自创了“工业风景画系列”,这是他自己的一种探索。

  经过“十年动乱”的历练,到了晚年时,许幸之仍然笔耕不辍,探索以色粉画、彩墨画等新的绘画形式来表达他的创作的欲望。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生活了37年,充满了对这个培养艺术新秀学府的热爱,充满了对共事的老师和莘莘学子的热爱,这使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创作之中。

  我退休以后,花了七年的时间和精力,编纂了一套十二卷的《许幸之全集》,展示了他的绘画、电影、戏剧、文学、美术史论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预计明年将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与大家见面。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美术馆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内容丰富的展览终于要开幕了。在此我代表许幸之的家属向各位领导和前来参加展览开幕仪式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