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雅静 文 王雅静 人物摄影 解飞 美编 崔洪洋
他是中国从事射波刀工作最早、治疗患者最多和最有经验的专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中国脊柱肿瘤放射外科学科开拓者和领导者。他就是庄洪卿医生,是中国放射治疗学科新生代医生的代表,中国放疗学科著名实战派。作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放疗科医生,从临床医学、学术研究、技术传承等多方面,庄洪卿都走在了前沿。在他看来,治病更要治病人,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科,更是一个人文学科。
新时代的医生
提及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庄洪卿这个名字。尽管是80后青年专家,但他多年潜心于射波刀临床实践和研究,是当前国内各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中心最早从事射波刀工作的临床医生之一,更是年度治疗患者数量世界纪录保持者。可以说,庄洪卿医生见证了射波刀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庄洪卿是在天津肿瘤医院开始从事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临床和科研工作的,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光景。其中太多的艰辛、困境、收获与快乐难以一一描绘,但却可以用些数据来勾勒出庄洪卿的这十年:放疗科自建科以来第一篇SCI论著,第一篇SCI综述,第一篇5分以上的SCI论著,第一篇5分以上的SCI综述,第一个ASTRO大会发言,一个人管55个病人,一天定16个调强,十年没有一例医疗纠纷,没有一例医疗事故。2009年以来,肿瘤医院年终考核评比七年中有六年是年度优秀个人,一年获医德医风优秀个人。
他还补充道,“如果说天津十年我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自己经历的这段历程,必将成为我人生重要的精神财富,包容与体恤作为放疗科精神植入我的思想并会让我受益终生。但愿我能成为一棵树,而不是一朵花,这是我初到天津时跟我自己说的,十年来,我也是这么做的。”
2017年,北医三院安装射波刀后,庄洪卿以北京大学人才引进方式进入北医三院工作。迄今从事射波刀工作17余年,庄洪卿一直在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领域潜心探索,发表的文章及影响在因子射波刀学界国内领先,其中多项研究成为国内外射波刀治疗的重要参考标准,为推动射波刀治疗的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得到包括射波刀发明人JohnR.Adler等业界专家广泛认可。调动到北医三院以后,庄洪卿开拓脊柱肿瘤放射外科学科,主持创建“中国放射外科青年论坛”,联合业界专家主编《射波刀放射外科学》,一项一项工作的背后,都是辛勤和热爱的结晶。“科研发端于临床的,也要反哺临床。解决临床问题,才能算是真正的临床科研。带着热爱去做,是没有科研与临床的界限的。”庄洪卿如是说。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庄洪卿是一个真正的践行者。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放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庄洪卿介绍说:“从20世纪60年代的普通放疗,到90年代的适形放疗,到新世纪初期的调强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的特点是治疗次数非常少,治疗精度高,毒副作用小,在适应证范围内疗效也较传统放疗更优。同时,免疫治疗时代又为立体定向放疗提供了新的角色,放疗联合免疫的治疗模式已经开始在全身肿瘤中广泛应用,使放疗不仅仅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同时为全身治疗助力。”他补充说,“放疗技术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立体定向放疗以其学科交叉的明显优势,在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方面也得到了深度发展。”
即使有着众多荣誉光环,庄洪卿依旧坚定地认为“终身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品质。“学医首先必须要刻苦,同时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医学进步太快了,必须得终身学习。最后就是需要具备宏观思维与学科认知。从疾病治疗上来说,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治病人;从学科认知上来说,医学不仅仅是技术学科,更是一个人文学科。”“作为一名青年专家,要秉持时代使命感,以人品立业界,用实干闯新知;同时,青年专家更要以精神传承为指引,不管何时,都要牢记自己来时的路。”
“我们只是依托了好的平台,遇到了好的老师,赶上了好的时代。”庄洪卿如是说。
对话庄洪卿:
跨学科思维与终身学习
“科研发端于临床的,也要反哺临床。解决临床问题,才能算是真正的临床科研。带着热爱去做,是没有科研与临床的界限的。”
Q:能否向大家科普一下射波刀与传统放疗相比有哪些优势?
A:射波刀是全球最新型的全身立体定位放射外科治疗设备。它可治疗全身各部位的肿瘤,只需1至5次的照射,即可杀死肿瘤组织,是有“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恢复期短”等优势的全身放射手术形式,患者术后即可回家。实际上,射波刀是软件技术加工业制造技术在医学领域放射治疗学科上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治疗精度高,损伤小、时间短。传统的放疗之所以疗效不好,主要是因为精度低,对正常组织损伤比较大,所以在自身损伤的基础上,保证不了治疗效果。
Q:你认为,在肿瘤放疗领域,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如何?
A:这点本身就是特别重要。在我刚做医生的时候,年纪轻,阅历浅,只想着治病。后来,随着职业历程越来越丰富,才感觉治的其实不是病,而是病人。首先,医生要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病,所以就会深入去了解关于病人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医治病人的时候我会更加全面地了解掌握他的整体需求。
Q:在这一点上有没有一个案例能够与我们分享呢?
A:有的。我就记得之前有一位病人得了癌症,家里人统一的想法是想瞒着他,不想告知真实的病情。其实,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家属。这位病人是个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在他快去世之前,已经没办法说话了,他只能用笔写下他想跟家里人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你们不应该瞒着我,因为我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你们耽搁了我。当时我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家属、医生对病人角色的理解,和病人自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从这件事之后,我就特别重视病人的综合情况,尽力去考虑周全。
Q:在专业角度来看,中国的肿瘤患者有怎样的趋势?
A:首先,肿瘤是个老年病。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患病风险就会增大,肿瘤就是其中的一种疾病。其次,环境、饮食等多方因素的改变,都会引起肿瘤发病率的增高。所以,综合来看,肿瘤患者的数量是越来越多的状态,肿瘤治疗的提升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Q:在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对你的专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A:我觉得这种积极的影响是分为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年轻的时候,去国外开会交流会更偏向于观察表面化的条件;第二个阶段就会思考业务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个阶段就会更加注重学科机制。我现在做纵向体系建设,关于病人治疗全流程全链条环节的研究。同时,横向交叉也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方向,这些都从国外的交流学习中受到很多启发。
Q:当前医学教育在培养肿瘤放疗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哪些挑战?
A:我认为,目前社会的疾病谱种要尽量更早地进入教学阶段。疾病谱是一种临床疾病的系统总结,它将影响到疾病的每一个方面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和分析,便于临床工作者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如果能够让从医人员更早地接触和了解会为他们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Q:关于“终身学习”,你有哪些建议?
A:第一个阶段就是学技术。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技术是起主导性的,学习主要就是学技术。但在某一个时间段以后,技术就弱化了,个人认知、整体思维、管理能力等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不是单纯学技术、看文献、看文章,与不同领域的人沟通交流、了解其他领域的前沿技术或是创新思想也是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