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 > 池恒 培养未来的问题解决者
池恒 培养未来的问题解决者
时间:2025-05-01 19:29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康荦 文 刘艺琳 人物摄影 解飞 美编 崔洪洋




池恒

1986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工程结构分析专业,后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双学位。
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的发起人。在创办明诚学校之前,是原高思教育联合创始人、董事,杰睿教育CEO,有着丰富的教育行业从业经验和深厚的教育资源积累。

  北京明诚学校作为朝阳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中唯一的一所民办学校,汇聚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师资队伍,其多元文化的学习氛围与包容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广受学生和家长赞誉。发起人池恒表示,明诚的使命是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者。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既借鉴了机构授课中的优势部分,完成知识的高效传授;同时也更注重全日制学校的育人属性,陪伴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世界,培养学生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

  创办一所中国最好的全日制学校是池恒的理想。

  为此,2008年池恒在北大毕业后,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开始做课外培训。“当时我的父母是非常反对的,他们认为我从北大毕业后,应该找一份更优质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去到一个当时并未成熟的教培行业。但因我本身是很喜欢教育的,且不想受到太多的约束,因此没有进入公立学校,而是投身在教育培训行业,一做就是十多年。”池恒说。

  2008年到2021年这十几年间,池恒一直浸润在教培行业,从高思教育的合伙人到后来自己创办明诚外国语学校,过去的经验积累对他有很大的帮助。2021年,明诚外国语学校正式创建。

  提及自己的办学初衷,池恒表示,最开始的梦想是做中国第一所“超常儿童”的全日制实验学校。“在中国大概有3%到5%的学生是超常儿童。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往往会被定义成是‘问题儿童’,他们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求知欲,有时候可能会被不太理解的人们认为是在抬杠或是找茬。”谈及此,池恒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在他看来,自己小时候大概率也是个超常儿童。




  “我记得上小学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小时候我个子很高,坐在教室的后排。有一次课上我拿着一根圆珠笔,一边拆一边思考问题。老师发现后把我叫起来,问我在干什么。我如实回答在思考问题,老师虽然没有斥责,却也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不理解,说‘玩笔就玩笔,还给自己找了一个这么高大上的理由’。其实我从小已经是属于超常儿童中比较受老师喜欢的孩子了,但即便如此,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在某些时刻老师对我的一些行为方式的不理解。”池恒回忆道。

  “到了大学时期,我有机会去到人大附中的仁华学校教书,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我开始逐渐了解关于‘超常儿童’这一概念。对于这些超常儿童,他们有时候是缺乏一些被理解的。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超常儿童也只是一部分、一个领域里面的超常。他其实只是对于一件事或者是听到一个结论的时候,更关心的是这件事、这个结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并不是想要反抗你,只是觉得你的这个结论或许不对,他要试一试,试过之后发现确实不对,那么我要真诚地告诉你。”对此,池恒觉得应该要保留孩子的这份不一样,以及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他看来,越是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好的引导,那么他最终可能就是泯然于众人,甚至是更加快速地泯然众人。因为相对于他们的超常之处,他们的短板也显而易见,这些会让他们陷入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的境况里。“我们不能让这样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变成异类,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我相信他们未来会有很好的成就。所以,对于这些在某一领域里,不管是智力、社交、艺术等超常的孩子,我们很希望有一所学校,能够让他们真正感到很舒适、很友好。这也是我们办学的一个小小的起点。”池恒说。“并且当初在大学毕业后,我虽然在做培训,但本质上或者说最初的梦想,都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做一所全日制的学校。所以后来有了这样一个机会的时候,包括国家‘双减’政策出来以后,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转型、踏踏实实来做教育最好的时机。”

  “我们学校有一个愿景,‘希望建立一所学生毕业82年后,还能为之感到幸福的学校’。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我们理科生的一点冷幽默,首先想要学生毕业82年后依旧记得学校、回忆起学校,那么他至少要活到100岁,18岁毕业,加上82年,刚好可以成为百岁老人,那么他必须要身体好。其二,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不管学业压力如何,首先要开心。其实说实话,我们这里的学业压力并不小,但我还是能够比较自信地讲,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还是挺幸福的。我们不会对孩子有太大的束缚,比如在课间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躺在那里休息,我们不会要求他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因为这二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就算是成年人,工作累了时也会有想躺一下的冲动,更何况是孩子。我觉得让孩子学会生活,懂得生活很重要。”池恒说。他希望在这所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得好,玩得好。他从来没有觉得这两件事情是对立的。

  “我们希望这所学校里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够让孩子学术上过硬,同时也有足够的安全感,在这里开心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池恒说。




对话池恒:

 Q:明诚学校提出“双轨制”课程体系,如何实现国家课程与国际理念的融合?

  A:我觉得不管是国内体系还是国际体系,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是充分相通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本身就应该具备,既可以走得出去也能够回得来的过程。而双轨制这件事对于一个未来想出去看世界的孩子来讲,是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是对于学校来讲,双轨制的课程体系对学校师资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这所学校里,我们对于师资的投入一直是学校里最大的一部分,至今超过一半以上的收入都用在老师聘请上。

 Q:明诚学校在科学、人文、博物等特色学科设置上的初衷是什么?

  A:我们学校的使命叫“培养未来的问题解决者”。所以围绕培养面向未来的这种问题解决者,培养其如何面对现在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那么一个人的能力应该是多维度的。科学课程培养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能力;人文培养的是他情感上的一些感受与共鸣;博物课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去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学科对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方式方法去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因此,在我们的心目中,课程是不分主课和副课的,他们只是通过不同的科目去修炼对人对物的思维方式以及应变能力。

 Q:明诚学校在AMC等国际竞赛中表现亮眼,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如何运作?如何平衡竞赛培养与全面发展?

  A:很多时候一个孩子如果在某一领域里表现得很超常,学得很好,那么这对他其他学科往往也有一些促进,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对知识是充满好奇的。

  在这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在某一领域的这种好奇心,通过他们的学习,能够激发自身对更多领域进行探索。就像我们的数学教练,有弹钢琴弹得很好的,也有画画很好的,还有写书法很好的……我觉得这些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那些不相通的原因,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过分强调。比如说去刷题,数学好的学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数学题做得好。所以对于竞赛来说,我觉得竞赛本身是一个孩子最后能力的体现。

  当然,我们对于一些在学科上有特长的孩子,会有专门的老师、专门的课程去服务于他们。在明诚,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很难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只要他们学有余力,只要他对这个学科真的是热爱的,老师是全天候24小时陪伴他们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学生参加一个信息学的海外竞赛,它是连续48小时的,在这期间,我们的老师就陪着孩子住在学校里,一起去奋战。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培养是陪伴式的,成就式的陪伴。

 Q:学校分学科、国际部、竞赛方向差异化招聘教师(如清北毕业生、IMO金牌教练),这种配置的优势是什么?

  A:我们所有的学科老师中(不算外教)40%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的。我们的学生在上英文课以及国内国际方向的人文课时,会有外教来教。但是像国际方向的数学、科学类的学科,我们绝大部分是来自985、211或是清北,同时又在国际名校读过书的老师来教。他们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更理解中国人。

  我觉得未来中国优质的国际学校,应该是扎根于中国,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校。而不仅仅是在中国办学,由外国人主导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他们或许能够培养出走得出去的学生,但不见得能够回得来。我们希望明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或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去做一些自己的贡献。

 Q:如何留住顶尖师资?

  A:首先,肯定是薪资要过硬。我觉得即便再谈理想,一个人要想生活得足够有尊严,就要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那么薪资肯定是第一位的。在满足了这个条件的基础上,能否为老师们提供一个足够好的平台或环境,让老师能够在这个地方开心地上班,没有压力地去追求更本质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受太多外界的干扰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说在这个学校里,没有什么校长、副校长,我们都叫负责人。我也经常会跟他们说,我是这个学校的负责人。在这里,我们没有太多的层级概念,我觉得我们这些所谓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在服务老师。服务好了老师,老师才更有机会和动力,更有意愿去陪伴好学生的成长。




 Q:学校近期承办了“工信学堂”中小学AI示范课活动,课程将自然语言处理与语文学科结合。您如何看待AI技术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A:我觉得AI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让老师更好教,或是让学生更好学的阶段了。未来的人工智能,或许会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未来要学会如何与AI相处,不能够只停留在工具层面的应用上。首先,他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要能够分辨出AI带来的东西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其次,还需要有比较好的理科素养,能够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AI不断迭代的过程中,知道AI能够帮助人们去做什么样的事情。再者,还需要具备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未来能够更好地应用AI、使用AI。所以,我们将人工智能引进到学校、引入进课堂是必经之路。我们内部从2023年开始,就在做一些AI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的一些开发和学习。

  Q:在公办教育主导的背景下,民办校如何定位自身价值?

  A:我觉得民办学校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多元化的补充,没有一种教育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是多元化的、学生是多元的、家长也是多元的,我觉得我们跟公立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整个社会教育中的一种有益补充。

  Q:您总在走廊和中庭观察课间孩子们的活动,最希望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什么特质?

  A: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课堂上,毕竟是一个与老师交互的过程,所以有些时候不见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地去释放自己。因此,不仅仅是我,我们很多的老师也都愿意坐在我们的中庭里,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玩耍。在他们玩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观察到每个孩子不同的特长以及特点。然后针对他们的特长特点去做一些有益的补充。比如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很喜欢摆弄一些模型,那么我们会把魔方、魔尺等一些益智类玩具放在中庭的空间里,待到课间孩子们可以自己去摆弄摆弄。有些孩子喜欢弹琴,我们在中庭的空间里也摆放了一台钢琴,每天大课间的时候,就会有孩子在那里弹琴。我觉得有些兴趣爱好不见得非要上一些选修课才能学到东西,对于孩子们来说,往往在玩乐中学到的东西会让他们记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