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康荦 文 刘艺琳 人物摄影 李英武 资料图片提供 受访者 美编 崔洪洋
1974年,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了象征国家精神的艺术品——“万里长城”挂毯。半个世纪后,中国女画家田凤银携自己创作的长城主题油画走进联合国,将这一中国名片再次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作为长城主题油画家,30多年来,田凤银创作了800多幅长城作品,先后在法国、挪威等25个国家举办画展,不遗余力地用画作传递长城精神。她坦言,如果自己离开了中国这片土地,将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她要用画笔记录长城的雄伟壮丽,通过这些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如果我离开了中国这片土地,将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如果加入法国国籍,就没有资格再画长城了。”
今年春节期间,田凤银的油画作品《长城礼赞》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连续三天的展播,将长城这一中国名片再次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同时,这幅作品也为其3月份受邀参加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68届联合国妇女地位大会拉开了序幕。
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这项会议,早在2015年,她就作为中国女画家代表带着自己的长城作品走进了联合国。如今,再次接到邀请,田凤银依旧很激动。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文化的机会,作为一名画家,尤其是多年以长城为创作主题的画家,她更应该尽己所能将长城的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今年的会议一共有156个国家、13000多名妇女代表参与。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肤色、语言,但是大家的眼中都充满了对世界的爱以及对国际妇女儿童的关爱。”通过接触、沟通,田凤银也了解了许多过去从未关注过的领域,并坦言,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妇女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在国际上,直到现在依然有国家是做不到男女平等的,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特别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像女孩9岁就要割礼,还有一些国家,女孩14岁就要结婚生孩子……”对此,田凤银感到十分难过,同时也被深深地触动。于是在自己演讲的前一天晚上,她推翻了在此之前精心准备的发言稿,转而以自身的成长历程以及长城精神重新书写,讲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与责任担当。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讲述,通过长城精神,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关爱以及关注世界妇女儿童的发展。
那段时间,她白天参加会议、准备发言,晚上回去要重新写第二天的发言稿,同时还要对接国内外媒体。因为她习惯了做事亲力亲为,所以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2小时,有时甚至没时间去吃饭,或一天只吃一顿。谈及此,田凤银笑着说,在那十多天里,自己瘦了10多斤,但却乐此不疲仍旧精神满满。用她的话说,身为画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彼时的她充满了力量。
“我一直觉得一位真正的画家,看的并不是你的画价格有多高,而是你的作品和思想能给社会带来些什么。”这也是她在艺术创作中一直践行的理念。就像她这次带到联合国的三幅作品,《亮马河·友谊桥》《长城礼赞》以及《龙耀九州》,恢弘大气的作品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其中《亮马河·友谊桥》和《长城礼赞》这两幅作品被赠送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寓意着北京与世界相连,友谊长存。同时,她也将这些画作转制成海报、明信片以及版画,用以在大会期间与各国代表们交流、宣传中国的礼物,拉近彼此间的关系。
作为知名的长城主题油画家,30多年来,田凤银创作了800多幅长城画作,她的画作不仅仅用画笔展现了中国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更是通过画作弘扬长城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友谊和力量。提及自己同长城的缘分,田凤银坦言,那是她幼时的玩伴、长大后的信仰。
田凤银出生在北京怀柔,从小生活在长城脚下。儿时,长城对于她来说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像传说中的龙一样,盘旋在山谷之间。“特别是烽火台,好像一个个小房子,我们经常在那里面藏猫儿、看书,玩累了甚至会躺在长城砖上面睡一觉。小时候对长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田凤银说。长大以后,她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一些长城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以及在上学后又学习了长城的相关知识。慢慢地,长城在田凤银的心里从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满敬畏的地方。因为有了这种敬畏之心,她对长城更加迷恋,没事就拿着小本子到长城上去画速写,那时候田凤银只有10岁。
“我真正决定把长城作为终生创作的一个主题是在上大二的时候,因为课业要求每人选择一个主题来创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城这个令我倍感亲切熟悉的地方,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质疑,大家担心我驾驭不了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田凤银说。因为那时候的她看上去实在是太瘦小了,只有80多斤。而绘画长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不断地攀爬,不断地去探索那些险峻之地。不像是我们在旅游景区所见到的长城,都已经有工作人员规划好了安全路线供游客们行走。想要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田凤银需要观察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长城,大雪纷飞、悬崖峭壁,只要是有需要,她都得去尝试。
或许是初出茅庐不怕虎,在众多的质疑声中,她依旧坚定地选择了长城。
1991年10月中旬,秋高气爽,树叶已经完全变了颜色,正是秋天最美丽的时候。年轻的田凤银背起画具前往箭扣长城写生。
“那时没有私家车,也没什么通讯工具,只能坐着公交车到西八道河,徒步走了八里地才到长城脚下的西栅子村。”彼时还没有民宿的概念,她只能借住在村民家。田凤银回忆说,“当时我看到一位抱着小孩子的大嫂在街上聊天,对方很随和,于是鼓起勇气讲明自己的来意并且询问是否可以借住。大嫂人很好非常爽快地同意了。刚好那阵子大嫂家里的先生出去打工了,她让我跟她婆婆住在一个土炕上。因知晓我要去长城写生,第二天,大嫂还起早给我做了早餐,烙了几张白面饼。白面饼在那个年代是很珍贵的东西,当时还是供给制,需要米票面票。因为我们山区是不产稻子和麦子的,只有玉米、高粱、谷子这些粗粮,我们家每年每个人就是九斤面票,九斤米票,所以只有春节或重要的节日才可以吃白面。”
因此,当看到大嫂给自己烙了白面饼时,田凤银内心十分感动,并对这次的写生之行更加充满动力。就这样她带着白面饼和水,走了4个多小时,最后到达箭扣长城。当站在长城上看着长城内外一片秋色,田凤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久久不能回神。带着满心的欢喜与兴奋,她开始了创作,不停地绘画直至看不清画布的时候,才发觉天已经黑了。
“此时我才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危险,箭扣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如果摸黑下山,很有可能会掉到山涧里,但若不下山,同样会被冻死在山上。因为夜里的长城是非常寒冷的,北方的山地,秋天的昼夜温差非常大,尤其是山顶,跟冬天一样。”思及此,田凤银又害怕又难过,想着父母为了供自己读书吃了那么多苦,自己还未曾在父母面前尽孝……越想越悲伤,甚至借着月光写下了遗书。就这样,在又冷又饿又怕中,田凤银慢慢昏睡了过去。当她再次睁眼已是第二天早上8点多,自己身在西八道河卫生院里。原来是她借宿那家的大嫂见她深夜未归,就带人到山上找到了她,田凤银才因此获救。
从那时起,她便觉得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乡亲们给的,身为画家,她能够为乡亲们做的,也是最好的报答,就是将这段长城的雄伟壮丽画出来,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家乡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带着这种信念,田凤银一次次登上那些险峻的山谷,执笔画下眼中最美丽的景象。从怀柔的长城到北京周边的长城,再到全国各地的长城,一路走来,原是把长城作为一个风景来画,作为一个主题来创作,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她的心境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她走的那些路线,都是没人走过的最原始、古老的长城。田凤银说,只有走过这些没人走过的路,感受着原始长城的温度,你才会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那个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能够把长城建立起来且千年不倒,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只有这时候你才感受得到长城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当我抚摸着这些建立在险峻陡峭的山壁上古老的长城砖,心中不免再现了我们的祖先,在当时那个非常恶劣的条件下,是怎么把这些大石头搬运上来的,特别是司马台长城的望京楼,那么陡峭的山,它是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一段长城。每每想到此处,这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田凤银看来,世间没有任何一个物质是永恒的,只有精神才能够永恒。长城带给她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创作灵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承载着中国民族精神的力量。她将这种精神融入在绘画中,使其鲜活富有生命,最终凝聚成一件件光彩夺目的作品。
她带着这些作品先后在法国、挪威等25个国家举办过56次长城主题画展。每到一个国家,她就会给外国友人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长城的故事。很多外国人通过她的讲解,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
2009年11月3日,法国财长拉加德在法国财政部为田凤银举办了个人画展《中国·长城·风光》油画展,展览展出了她的38幅作品。在开幕式上,拉加德对田凤银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美,并邀请其加入法国国籍,还开出丰厚的条件——若田凤银加入法国国籍,就将法国枫丹白露的一个古堡改造成其个人美术馆。但田凤银立刻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她坦言,如果自己离开了中国这片土地,将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如果加入法国国籍,自己就没有资格再画长城了。她的一席话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在她看来,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有着感染人的能力,是因为它是有根的,这是生长它的这片土地所赋予它的能量。“倘若要建立个人美术馆,那么一定是在我的家乡怀柔,在长城脚下,才是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田凤银说。
如她所愿,7年后,由怀柔区委区政府通过政府会议纪要审批,将长城脚下雁栖湖畔的一处建筑作为其个人美术馆。随后,田凤银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最终在2017年初“田凤银长城美术馆”正式落成,同年,被北京市旅游委评为“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红色旅游景区。2021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又将其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让田凤银倍感欣慰,无他,使命感更重了。
田凤银
北京怀柔人,中国长城主题油画家,田凤银长城美术馆馆长,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榜,民建中央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北京美协理事,朝阳区文联副主席,朝阳区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法国波尔多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民建北京市委文化专委会委员,民建朝阳文化专委会主任,北京第四届新阶层理事,北京第五届新阶层代表,北京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朝阳区最美家庭,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妇女十四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美协名誉主席,丰台区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怀柔区第三届美协副主席。
对话田凤银:
Q:您从小就喜爱绘画,是受到谁的影响吗?
A: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前面有5个哥哥和1个姐姐,哥哥们都很喜欢画画,姐姐也心灵手巧。我的父母虽是农民,但我觉得他们都很有艺术天赋。比如我的父亲会编织各种各样的锅篓、笸箩、笊篱,一根简单的桃树条、柳树条经过父亲的手就好似变成了一个个精雕玉琢的艺术品。而母亲的绣花能力更是一绝。小时候我和哥哥嫂子,包括我们全家10多口人的衣服鞋子,都是我母亲做的,用一些旧衣服,把坏掉的部分裁下来重新缝制,还会在上面绣花,配色也特别舒服,我们穿出去,人家都觉得特别好看,现在想想都好像工艺品似的。虽然那个年代很贫穷,但是我们家穿着的衣服很有特色,全村人都觉得我们家孩子穿得都很得体、很体面。
Q:家人对您从事艺术这条路的看法是怎样的?
A:我觉得我很幸运,父母很开明,那时候家里虽然生活拮据,但父母却依旧舍得让孩子们买自己喜欢的绘画书。那会儿我们家“小人儿书”特别多,得有几百本,哥哥们也喜欢买,有的是几分钱一本,有的一毛多,最贵的两毛钱,我记事儿的时候一斤猪肉是四毛八分钱,相当于两三本小人书就能买一斤猪肉了。因为他们的开明和理解,所以我后来才能够在绘画这条路上走得自由自在。
Q:多年来,您画了无数长城作品,长时间对着同样一个事物进行创作,您是怎样来获取灵感的?
A:很多人会觉得,这件事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吃多了一样东西会腻,但我的创作不是这样的。我绘画长城这个主题多年,更多的时候,它里面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能够走到今天,这是长城赋予我的,我不能辜负它,我是绘画者,也是记录者和讲述者,只要能将长城的美和长城精神传递出去,我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即便画长城要比其他题材艰难得多,我也不怕,就像我的这一双手,别人看到了都觉得又粗糙又难看,但只有我知道,这是我爬过一座座长城的见证。
Q:当得知自己的作品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展播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A:真的是又惊喜又自豪,因为这不单单只是一块简单广告牌,而是一个国际的文化窗口。并且长城是我们中国的一张名片,站在国家的立场上,那种扬眉吐气、那种自豪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述说的。当时,新华社驻联合国总部的王建刚社长知道后,就派了记者前往,并随机采访了很多华人华侨以及外国人。在他们的采访视频中,有一个小男孩带着他的妹妹,笑盈盈地说,在春节期间看到这幅长城作品,感觉像是回到了祖国一样;还有一位年长的华人,他说,在纽约看到这幅作品,是非常激动非常自豪的,因为长城跟别的作品不一样,长城就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能把长城这张名片放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播放,对于国外的华人来说是一种骄傲。当记者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我的时候,我真的特别特别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