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 > 高有鹏 中国节日对文明作出贡献
高有鹏 中国节日对文明作出贡献
时间:2024-02-29 16:58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文 刘艺琳 人物摄影 解飞 场地支持 中信书店·启皓店 美编 崔洪洋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宣布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至此,“中国年”正式成为“世界年”,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景,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也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延续。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有鹏在20年前,就曾提出过“保卫春节宣言”,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一系列的视频阐述过春节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认为他这是“封建迷信”会阻碍社会发展;也有人认为他的提议非常重要,保卫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在保卫我们中华文明的根基……
  如今联合国的这项决议,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和东方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与魅力,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世界文明多元融合的良好心愿,同时也印证了高有鹏当初所言。为此,我们采访了高有鹏,他表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我们的文化是尊重自然规律,许多习俗更是总结天、地、人变化而得来的。中国的节日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贡献。我们应向世界学习,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本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过好春节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
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理解

  高有鹏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博士,对中国神话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等领域颇有研究。于他而言,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无限的。
  谈及当初提出的“保卫春节宣言”,高有鹏表示,当时有几件事对他的触动非常大。其一是我们的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为文化遗产,令国人十分气愤;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国际形势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求新、求变,在某种程度上会觉得“国外比中国好”。这不得不令他感到担忧,因而提出“要保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卫春节宣言”。
  在他看来,以春节为典型,节日作为我们民族的经典,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各种信念。“对于春节,我们有自己的仪式感。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敬祀祖先和天地,大家相互联系,相互拜年。这里拜的并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历史。我们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并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但我们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很少的、没有中断自己文明脉络的民族。我们贴春联,放鞭炮。尤其是写春联,看起来是贴在墙上面的花花绿绿的纸张,事实上都是对于我们传统精华的接受和传达。”高有鹏说。
  过好春节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理解。中国文化是从大自然的发展中,结合人的自身发展而形成的,由此而形成了特殊的文化链接。
  “就拿年和春节来说,它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连在一起的。年是什么?年即稔,即丰收,庆贺岁时为标志的收获的季节。所以,古人曾经选择麦收之后为年,庆贺新禾,新麦的获得。而春节是纪念新春的节日,新春是生命的歌曲。新禾和新春都以新而展示出美丽,幸福,快乐,因而它们在后来被连接成一个词。连接的历史进程是漫长的,包含着民族的交融,碰撞和统一,是历史的选择,这本身就表明它作为遗产的意义。”
  因而,高有鹏当初在提出“保卫春节宣言”时,也提出“要以中国文化形成人类文明的新的礼节”,在他看来,握手虽然很好,但没有中国古代作揖好。作揖,把拳头抱起来,不必相互接触,走得再远互相都能看见。“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高有鹏说。

中国神话谱系是从劳动开始的

  高有鹏是河南项城人,提起河南,人们首先会想到“中原”一词。对此,高有鹏表示,中原这个概念,是在历史不断演变中而形成的。原是黄土高原,就是黄河冲成的土地。
  “历史上,很多人都说,黄河冲荡大地,给人带来多少多少灾难……但其实黄河造就了中原,造就了中国。以往的中原东边都是一片大海,像是伏牛山、泰山,这
  些都是典型的海中的礁石,后来变成了岛。正是因为黄河从西北流向东方的时候,把泥沙带过来,形成了大平原。所以中原就是以河南为中心,湖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各个地方组成的。”高有鹏说。
  在他的家乡,当年就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伏羲创制八卦、创制文明的传说。或许是环境的熏陶,又或许是冥冥中的缘分,在高有鹏读大学期间,就对中国的神话有着极大的兴趣。起初,是他偶然间读到了范文澜编写的《中国通史》,让他开始对中国原始文明有了关注。“但这本书讲得更多的是阶级斗争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发展。我当时读的是中文系,因此看得更多的是文学方面的书籍,我比较早的时候学的是西方文学,觉得西方的神话传说很优美。直至看到了徐旭生的作品,他是一位神话学家,也是一位民族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讲的是夏商周之前的历史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有考古学,但是我们夏商周之前没有文字,商代才有甲骨文,因此商代之前都只是传说。”高有鹏回忆道。
  “在看了他的书籍后我才发现,其实中国的神话传说远比欧美神话更加雄壮、更加壮烈。我们不像西方神话所讲的,是神来创造一切;女人是从男人的肋骨上取下的,因为偷吃苹果才有了羞耻之心……中国神话不是这样,中国神话谱系是从劳动开始的。最早的时候有盘古开天辟地,开天辟地是一种劳动;女娲抟土造人,抟土造人也是劳动,包括后面的有巢氏教人们创造房子,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以及神农氏……都是教人们劳动。从古至今,我们的故事都教育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人的生命,这是中国文化的典型。”
  也正是由此,高有鹏看到了这些,对于中国神话有了特殊的情感,尤其是在看到中国文字的发生,他觉得中国原始文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应该更好地从神话传说中看到历史的真相。这种伟大的精神,成了他研究神话的一个特殊契机。
  “我当时研究神话,既看到了文献,也看到了更多的民间社会的风俗。像老百姓常参加的各种各样的庙会,事实上都是神话传说的延续。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为什么都往山上跑?为什么要去山上看日出?日出就是‘新’,所谓登高而望远,神话就是民族的高,就是民族的源,是民族的美。”

每一个神话,都是一首诗


  20年前,高有鹏和其爱人合力著成《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一书,一经出版,一版再版,深受年轻人们的喜爱,甚至将其改编成游戏。有人不解,为何这样一个看似“封建迷信”般的故事,却被他做成民族经典。对此,高有鹏直言,神话从来不是迷信。并且,他深受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结合的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他认识到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历史发展的结果。
  理解中国文化,应该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和现实社会的诉求中去探寻,看人们需要什么,在人们的接受和表达中理解真善美,感受这个世界。高有鹏便是从此处出发,经过多年的理解与感悟,将其编撰成文献。这也是他多年来主攻的方向。
  如今,面对世界的快速发展,他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听到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那些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应该将其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就像他在大学时,曾读到过的一首轩辕黄帝时期的神话诗歌《弹歌》一般,“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仅仅八字就将一个神话故事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每一个神话,都是一首诗,都是一首歌,都是一幅画。

“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为什么都往山上跑?为什么要去山上看日出?日出就是‘新’,所谓登高而望远,神话就是民族的高,就是民族的源,是民族的美。”




  中国的诗歌把隐喻、含蓄以及各种情绪很好地融合其中。高有鹏希望可以将神话和诗学链接起来,形成“神话诗学”,这也是他近几年一直在研究的领域。
  “神话诗学既是古代概念,亦是个新的概念。作为古代概念,中国古代像刘勰就有相关的论述。西方的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有过诗意、诗学相关的论述。”而对于现代文明,高有鹏认为,诗学是一个更为特殊的观念。这里的诗学并不仅仅是研究诗歌,而是研究文化艺术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如何变成以诗歌为典型的这种形式来构成文化的高度。
  在他看来,神话诗学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人类讲述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出口。“以‘中国的诗歌就是神话的特殊表达’这一角度来探讨,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如何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在吸收人类文明各个方面优秀成分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引发一系列的奇迹……我希望用神话诗学的方式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典型。尤其是原始文明,它是我们民族的源,也是我们民族的集结,更是我们民族的审美和信念。”
  如今,高有鹏已经写出了多卷本的《中国神话思想史》和十二卷本《中国民间文艺思想史论》,但他觉得仍要从神话诗学的角度再写写。以古典文献结合现代文明,尤其是从甲骨文中得到相应的灵感,这对于高有鹏来说是一种可遇可求的幸运。“能够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待现代文明,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幸福。”高有鹏说。

对话高有鹏:


 Q:今年是龙年,在我们的文化中,龙文化占据了极重的地位,但是在生肖中,龙却是排在中间位置的。从历史和民俗学角度来说,您如何看待我们中国“生肖文化”的形成。
  A:这就是“龙”的发展,龙在《说文解字》里,怎么解释呢?有一个人叫许慎,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学家。他说,“龙,鳞虫之长”(世界上的动物,它们的首领就是以龙为典型)。它可幽可明,可细可巨,可短可长……也就是说,龙其实是发展变化的。它把世界的社会生活进行总结,万物成龙就是一个过程。而十二生肖,它是中国和其他文明结合的总结,最早的十二生肖起源,并不是在中国。从我们的十二生肖可以看到,早期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是从“小”开始的。老鼠很小,但它吞食世界,鼠咬天地,天地就是以老鼠为典型而咬开的。因此,老鼠就作为一种生肖的典型。老鼠之后就变成了牛,牛比老鼠要大得太多了,牛在古代属于祭祀的物品。牛有多种形式,牛要劳动,耕作,另外牛还有一个特点,我们称作“储胃”,延续对于生命的表达。牛所代表的“大”和鼠所代表的“小”共同组成了世界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太极所提到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鼠很胆小,牛很踏实,到了后面的虎,是很有力量的,可以保护公平正义。也就形成了新的“大”,同后面兔子的“小”又形成了新一轮的两仪。然后是“大龙”“小龙”(也就是蛇)……它们排在第三个环节,以太极两仪的形式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总结,然后又有新的发展变化,在第三个环节达到了高峰。就像是一首交响乐一样,从开始的低音,逐渐走向高音,但不能一直高下去。因此,在大龙达到了顶峰,龙生万物,龙统领天下。龙在春天的时候,春登飞天,秋天它潜伏下来,吸收万物。这也是对于生活的总结,以龙为典型,对整个世界大大小小各种光明黑暗不断变化的一个总结。所以说,这是中国人民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Q:您曾提到,在甲骨文中,龙有很多种,可以具体讲讲吗?
  A:元旦的“元”字,其实在甲骨文中,它的形状就是龙,上面的一横是天,中间一横是地,下面一个“儿”,儿就是人,天、地、人合而为一则是“元”。过了元旦就是走进新年,走进新天地。重新理解天地人,尊天、敬地、爱人,所以中国的节日,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也并不简单地是一种行为,更重要的它是文化,是文明。
 Q:如今,大家或许会觉得那些离我们很遥远、不存在的事物才会被称为神话。您怎么看?
  A:神话到处都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上也有神话遗留下来的影子。就拿我们的五个手指头来说,这就是五个神话的典型。大拇指指的是太阳神,小拇指代表的是邪恶,食指则是战神的代表,一般生气了,我们会用食指去指向别人,也就是要爆发冲突的前兆……这些都是由神话演变而来的,只是时间久了,我们或许会不记得它们的由来,但这些习惯却被一直保留下来。如今,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变多了,接收信息也变得轻松起来。但是,在我们了解世界文明的同时,缺少了对自身生活的理解,所以我常常说,现在年轻人一提到神话,就是古希腊的神话,而谈到中国神话,会觉得它是零碎的、片段式的。其实他们没有看到,中国古代文献中,《左传》《国语》《战国策》很多都是从神话创造世界开始的。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和神话有关系,中国的神话既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又有自己的文化逻辑和秩序。它绝不是零碎的,相反,它的体系非常完整且庞大。


  高有鹏
  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文化传播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