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雅静 文 刘艺琳 资料图片提供 P.art Group 设计 崔洪洋
3月30日,2024海南国际文创周在三亚正式拉开帷幕,邀请文旅、文创、艺术、设计、策展等行业领域1000余位专家,推出1场主论坛与30余场平行论坛。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三亚在“露营+会展”方面的产业优势,配备文创周户外活动——海南露营生活节暨户外休闲装备展,力求在为期一周的线下活动中,推动前沿思想、前瞻趋势与新格局、新消费的紧密互动。
据悉,海南国际文创周是由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亚市人民政府指导,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博鳌文创院、三亚市商务局、三亚市旅游发展局、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前沿性最强的泛文创领域行业盛会。
今年已是海南国际文创周连续举办的第五年,以“共振·破浪”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高端对话和交流活动,搭建起信息互融互通的平台,为全国泛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汇智百县千企,逐浪创新潮头。根据前四年的经验与积淀,今年的文创周在活动规模、品质与关注度方面进一步提升,推出九大板块内容,开启七大亮点体验。除了主题论坛外,文创周的30余场平行论坛邀请到来自艺术、建筑、设计、文化等行业的嘉宾,广泛涵盖广义策展、广义设计、文化科技、城市软装等领域进行分享,其中「广义策展与城市公共艺术力」论坛通过最前沿案例,讨论未来广义策展与城市公共艺术力的发展可能及解决之道;「AIM建筑师的使命——广义设计」论坛分享多年来在广义设计上的非传统探索经验,为当前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提供前瞻性的视角和启发;「国潮共生:数字文创新机遇」论坛针对文创领域数字化进行文化创意赋能,梳理国潮文创行业新生态……
以多元视角、专业对话激起新的探索,同时也为公众了解文旅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打开新窗口。
部分论坛回顾
为期3天的高端论坛是每年文创周必不可少的亮点环节之一。这些论坛活动涵盖了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AI数字文化体验、城市IP打造等多个领域,不仅为业内人士提供交流的平台,也为公众了解文旅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打开新窗口。
AIM建筑师的使命——广义设计
来自行业内的资深建筑师、青年设计师和创意人士,将围坐分享多年来在广义设计上的非传统探索经验,为当前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提供前瞻性的视角和启发,连接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与新兴设计力量,共同探讨建筑在当前商业、文化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影响,通过这些对话来激发设计的新探索,同时帮助青年设计师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文化科技推动城市更新
——后sora时代的内容主理人联盟
2024海南国际文创周城市更新论坛,由深运营资本论、博鳌文创院联合主理的城市更新新范式主题论坛,将聚焦深技术影响下的城市内容目的地更新,集结新场景运营、科技、文化、创新教育、社群等领域的创新变革者,将共同探讨“文化科技推动城市更新”的议题。
城市软装产业生态论坛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创新与美学的力量。城市软装产业不仅塑造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能反映城市文化的精髓。城市空间和城市家具行业头部影响力企业街景梦工厂,通过邀请国际和国内行业领袖、头部品牌企业代表等为街景献策,分享实操案例经验,联动城市软装赋能城市IP打造,带来头部影响力效应。本场论坛,那些打破常规、敢于梦想的设计师、技术创新者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国潮共生:数字文创新机遇
国潮文创论坛针对文创领域数字化进行文化创意赋能,梳理国潮文创行业新生态。国潮的下一步要通过数字能量来扩张:以更具美学意义的应用场景和文创方式创造新的机遇和挑战,讨论新技术、新场景、新创意为国潮文创领域未来开拓的升级换代新篇章:元宇宙、城市乡村文旅、游戏、互动。
部分论坛回顾:
广义策展与城市公共艺术力
论坛邀请了8位来自艺术、设计等领域的重量级资深嘉宾代表,通过最前沿案例,讨论未来广义策展与城市公共艺术力的发展可能及解决之道,探讨如何以广义策展思维连接城市,如何以展览和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强化在地场景的链接,提升文旅转化触点与艺术体验,以创意促进城市艺文力发展,创造新形态的城市美学。以下是论坛的部分内容。
高怡颖:探索海岛目的地美学
“最近两年我们一直尝试让艺术走出白盒子,让戏剧走出黑盒子。广义策展应该打破整个策展的边界,从室内走到室外,从静态走到动态,策展覆盖的是艺术全程,现在通过走到户外可以链接更多的社区、主理人、大众。在过去我们SMART成立大约13年的时间里,通过广义策展的方法论,已经在全国许多地方,如哈尔滨及海南等地进行了实践,创建并实施了一系列IP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各种形式,如赛、会、展、节等,包括现在的海南文创周,以及各种展览和城市节庆活动。
此次,基于三亚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以及它丰富的户外资源,我们以“响浪”为名举办了文创周的户外露营节。今年是第二届,我们将主理人的策展型商业进行了突破和升级。与三亚两百多家主理人合作,展览包括市集、户外策展、社区共创活动等。我们希望活动给三亚留下一些偏产业端的长尾效应。广义策展是大家和群体共创的过程,我们在整个活动中运用好在地主理人跟社群文化,才能让整个活动更加出彩,输出海南和三亚本土的文化性。”
尤洋:艺术发展和社区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谈美术馆和社区的关系,社区是个很抽象的词,从社会学的领域,说法也不同。按照我国美术馆的发展、社区的特点,我总结了四位一体,有四个基本的元素。第一,城市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它是由人使用的,这也是我们自己的专业。美术馆博物馆理论有了特别大的转向,从18世纪以来对物品的关注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今天商场也是这样的,商场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第一要素。第二,场域,首先它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若干个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结构性的。第三,在场域空间里在人的使用下形成多元的社会关系,或者帮助了谁、启迪了谁。第四,认同,通过前三个要素形成一种社区认同感,我们要对自己生活的空间、居住的空间产生价值的认同,这样才会免费当它的代言人,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和它们一起成长。
美术馆和社区的供需关系,从社区的角度往往需要更多的文化内容及文化内容空间,有三个层面。第一,需要有动态内容保持活力。第二,差异化竞争,今天的时代不是把城市中心拆了盖一样的万达商业广场,而是每个社区的文化特质,它需要有固定的常态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里的内容是动态的。第三,强调社区精神,做商业地产的朋友都了解我们需要精神堡垒,这不是公共的雕塑能解决的,而是动态的城市空间作为整体性的表征来不断地形成、巩固、加强社区精神,这种社区精神往往和社区的IP价值绑在一起。
社区活动的主要类型,第一类,艺术展览类。艺术展览如果不接地气,大家为什么花钱到社群看一个完全看不懂的作品呢,它跟我个人的文化力有什么关系?第二类,家史馆。一个社区的文化价值、自身的历史需要由每一位业主方共同构成,形成社区共同的历史。第三类,生活方式沙龙。第四,儿童美育。第五,节日活动。第六,艺术+体育。
今天的文旅社区和美术馆空间结合需求非常强,这种强往往是商业导向,看中了美术馆直接的文化价值,直接文化价值转向间接的商业价值。何为美术馆?我们从蔡元培、鲁迅做美术馆时就说了美术馆的收藏、研究、阐释教育作用,它具有专业知识生产功能,这是美术馆的使命。缺少基础功能或固定场地,当美术馆只提供短流行大师的文化产品,自身不进行二次创作的话,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空间,看起来很强,但是缺少历史深度的积累,它只是文化产业的景观。
艺术品不是一个英雄时刻让我膜拜,艺术是我们生活的表征,它是不是增加我对生活的感受力,我对艺术品一定是个平等的状态。当代艺术就是现代社会关系的反映,商业综合体,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商场,本身的社会关系远比美术馆更加丰富,所以在嵌入式的项目可以构建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不是膜拜某个物品,而是他们在对话。去美术馆要专程打车、买票,而去商场上面是买东西的,下面是一个公共项目,节奏更快,这样才可能突破现代主义艺术空间,以艺术的名义,我们共同书写正在进行的历史。”
刘琛:艺术+模式彰显艺术园区的公共艺术力
“艺术是不一样的,艺术是精神性的,艺术是有在地性的,而艺术是扎根于文化根性的。因此会有20年的迈阿密沙滩的巴塞尔艺术节,会有70年的卡塞尔,这是持续的生产力。所以我觉得作为城市更新,艺术、公共艺术是最好的抓手,用广义策展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在中国,我们认为基于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还有中国城市的面积,艺术区是一个试验田,是一个缩影,是趁势更新的源动力。说到艺术区肯定要讲798,当你走进今天的798艺术区,你可以看到在798艺术区33万平方米的面积里,有众多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精英者,他们用统一规划的红框为蓝本,将老工业建筑融入当代元素,让这个空间变得非常多元有趣。在798艺术区的广场上随处可见很多常设的或者经常被更换的公共艺术装置和雕塑,这也是让798艺术区成为城市居民的栖息地。”
姚益:场景、场域、场能
“今天带来的主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几年在华东大区的实践。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作为一个大城市的策展人,到底要给这个城市、这个社区和市民,给艺术提供怎样的创造价值的公共空间,所以我们探讨做了很多公共艺术季。我的主题是‘场景、场域、场能’。大家可能对这三个标签比较了解,场景其实是一个物理空间,我们做好设计、景观、室内建筑等等,去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场景。但是场域叠加了很多复合型的业态,人和空间的互动、艺术的叠加、科技的加持等等,它去创造独一无二的场域,去这样的空间提出特色的标签。同时如何激活一个场能,它需要持续的运营,只有通过运营来践行长期主义才能激活一个社区,激活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我们希望做的公共艺术不是封闭的美术馆之内的艺术品,而是希望更多地接触空间、接触自然、接触市民,让他们感受到公共艺术给城市、社区的赋能价值。”
吕凝珏:城乡之间的艺术新现象
“把艺术作为方法,我们已经在城市、乡村和城中村里有了很多的尝试,近几年都有了显著的成效。那在中国几千座的县城,这些城乡之间的区域,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把项目转化成事件,流量进化为留量。我们不仅是要把项目做落地,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从开始的架构搭建,包括过程中的持续宣传、建设落地、运营,把它作为一个事件来打造,从头到尾丰富这个项目影响力的维度。从而推动网络上的流量转化为线下活力留在当地,为居民带来变化,增强土地价值、传播价值,也是城市的影响力。”
姜丹青:广义策展的延伸
“我们更多是希望通过一个品牌的理念体现广义策展在突破传统概念上的延伸。过往的策展一般是策展人为某位或几位艺术家在特定的艺术空间内策划一场艺术展。随着艺术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策展从美术馆走到了城市,也走到了乡村。随着消费降级,越来越多品牌在做展览的工作,商业展览成为了很大的热点趋势。
广义策展更多体现了三方面。第一,跨界;第二,创新实践;第三,多元化表达。可以看到它的服务对象从之前传统的艺术家、固定的艺术空间慢慢到了商业品牌、企业机构、政府文旅等,其实这些都是广义策展的服务对象,最终服务的是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未来每个人通过AI也可以成为非常棒的艺术家。我们相信,社会赋予我们的能量是基于未来的策展,我们更多会倾听专业领域外的声音,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让每个人都成为策展人,让每个场域都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场域。”
汪莎:艺文力
“广义来说,我的艺术实践不仅关乎空间,还涉及时空以及一些富有才智的想象。我个人的工作更贴近自然元素,类似于地球磁暴那样的现象。艺术与众多行业的结合催生了无限的可能性,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参与的项目通常聚焦于小众切入点,成本较低,但影响力延伸到非专业领域。艺术与心灵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用朴实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感知,是我们机构的核心使命。因此,‘艺文力’代表着艺术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动能,这包括商业和自然的力量,激发出更多的感应和反馈。简而言之,感知力和激活力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