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 > 李建军 探寻中国智慧立主以人为本
李建军 探寻中国智慧立主以人为本
时间:2025-01-09 16:31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王雅静 Elaine 人物摄影 解飞 场地支持 北京丽晶酒店 美编 崔洪洋




  自幼受到外公悉心教诲的李建军,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颇有研究。他坦言,中国人的智慧是流淌在国人骨头缝里的,是经久不衰的积累与传承。但同时也需不断深入探寻与创新发展,才能够更好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上世纪50年代,人体工程学创始人李建军出生在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外公赵润生为关中大儒。自幼跟在外公身边学习的他,受到儒、道、佛等百家学术的启蒙,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建军看来,中国人的智慧是流淌在国人骨头缝里的,是经久的积累与传承。但若我们自己不够了解抑或是不去使用它,反而被别人拿走了学会了,那对我们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李建军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以及中国智慧的创新发展。
  80年代,李建军在钱学森教授的指导下于深圳大学创办人体工程学,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历经四十余年的风雨兼程,人体工程学在深圳大学生根发芽,逐步形成了以“三理五要素”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打破了传统人体科学的宏观研究范式,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探究人体的潜能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过程中,人体工程学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智慧的魅力,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纽带。
  “我觉得,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是人的认知,但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譬如,我们今天该干什么?我们今天彼此对看一眼,这一眼有什么意义等等。”李建军说。“现在不管是什么学科都没有对‘人’本身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比如物理学讲的是现象、化学讲的是变化、数学讲的是运算过程,科技发展得很快,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也变得懒惰起来。因为机器可以帮助我们做大部分的事,帮我们省时省力,但是对于人来讲,这些到底有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个未知数。所以,我希望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中国智慧为根本,用中国老祖宗的一些民俗、民心和民风的智慧完成对人的认识。同时运用对‘天人合一’概念的理解与感悟,去帮助人们创新发展。”




  因此,在早些年,李建军带着这样的理念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游历。在这个过程中,他感知到了东西方融汇的一些问题。“我发现中国智慧是从无限大到无限小,而西方世界思维是从无限小到无限大。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中和起来,形成一个系统,那么现在的很多问题或许都能够找到答案。”
  李建军表示,目前来讲,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很有限。“你跟他们讲礼仪自信,讲忠孝礼智信,他们很难理解,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从无限小到无限大,我们与之恰恰相反。因此,你要找到这个中间值去跟他沟通,在事物里面去跟他论证这些东西。刚开始我在人家的课题组同他们交流时,他们不理解也不在意,随着更深一步了解,他就会对你肃然起敬。因为在他们的学术里面,走到今天,都是在为人服务。物理现象、化学反应,抑或是数学计算,不外乎就是这些。西方对人机工程是很了解的。比如沙发,我们中国人的大腿到膝盖的距离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要比咱们长一些。因此你看中国人坐外国的沙发永远是要加靠垫的,而西方人就可以直接靠在靠背上。这是因为咱们在做沙发时,没有把我们的区域文化、民族特性放进去就引进来了,所以,产生的后果就是我们的腰杆挺不直了,不是软弱,而是不符合我们身体情况的沙发侵害了我们。”李建军说道。
  “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太深奥了,这让西方世界感受了压力。但我们也要赶超,赶超的不是他们的这些系统,而是赶超他们对基本现有的社会现象、宇宙现象的理解与认知。中国人不是不讲究,而是这些讲究过于复杂,很多人没有追本溯源去探究传承千年民俗背后的深层智慧,以至于中国人对自己的讲究、习惯以及风俗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譬如,每一年的年号,2024甲辰年、2025乙巳年,其中的天干和地支是中国古人对天体运转规律所产生变化和影响的记录,天干记录时间、地支记录方位,天干和地支的结合是中国古人记录时间和空间的符号。中国古人深知天体的运转对人类存活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运用天体运转的规律预测天气、预测自然变化,还将天、地运转的规律运用到人类的健康、生活当中,形成了子午流注的生活习惯、养成了看日子做事情的传统。所以,中国人在我们的计划里这一年要达到什么成就,一定会看年份,一定会看天干地支年号。这一年里你可以做什么,不适宜做什么都有很严谨周密的计算。”李建军进一步解释道,“就像我们现在对中医的认识,有很大一部分人目前对中医或是中药的治疗效果还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或是认为其治疗效果很漫长。但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的环境一直在变化,跟过去有了天壤之别。过去医书上的很多动植物中药如今已经不能够再入药了,还有一些具有剧毒的药物,一般情况下也是不被允许使用的;在过去,煮药是很有讲究的,前面几味药该先炮制,后面几味再融入,最后用什么药引子,在什么时间煮,都有讲究,这就是中医。如今很多都是一锅煮出来的,这必然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尝试不断创新,才不至于丢失了这份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与传承。”
  “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智慧传承、应用到人们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当中,2024年人体工程学‘人居实验室’正式成立,致力于在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公共卫生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它通过模拟技术优化城市布局,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研究社区空间设计对居民心理的影响,提升居民幸福感;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居住环境智能化管理;深入探究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保障居民健康;全面评估人居项目经济效益,助力城市发展。其成立不仅体现了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追求,更是在多学科交叉和系统应用的背景下,通过算力、算法、大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综合系统集成中国智慧应用,为创造更宜居、更可持续、更健康和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以物质、能量、信息、时空作为辐射脉络,秉持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务实求真科学辩证观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战略观念、和谐共生的易经哲理系统观念以及顺势而为的大道自然观念,矢志不渝地激发人体生命的自愈潜能,大力促进人类意识的觉醒,携手并肩共同构建地球生态文明与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李建军说。
  “它的核心以及一切的出发点即‘以人为本’。举个例子,比如会开车的人应该会有这种感受,当他开车开累了的时候,就会左晃晃、右晃晃,希望换一个舒服的坐姿。那我们是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座椅,当司机这种疲惫的信号出现时,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座椅会采集司机的人体数据信息,根据他的信息相应在其身体最疲劳的地方,肌肉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支撑,仿佛座椅会抱着他,让他舒服坐着的同时也拥有安全感!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智慧体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而人居实验室,通过对中国智慧的深入探寻,对中国智慧、中国的思维、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深入探索后结合人的需求提出提问,提供一个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李建军道。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唤起中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探寻以及对中国智慧的真正认识。“西方的学术基础打得比我们牢固,所以一旦他们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将是一件可怕的事。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探寻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的内涵并形成一定的认识,当这个认识形成新的智慧,再把它拿出来和西方对接,让西方的学术成果来辅助我们东方智慧的创新、新创,这多好!”




  “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太深奥了,这让西方世界感受了压力。但我们也要赶超,赶超的不是他们的这些系统,而是赶超他们对基本现有的社会现象、宇宙现象的理解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