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 > 美容 > I See You, You See Me 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重复与怪诞
I See You, You See Me 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重复与怪诞
时间:2025-07-24 16:31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张扬 撰文 张扬 部分图文提供 元美术馆 设计 聂琳




雷娜塔·卢卡斯,《变形》,2020年,丝网印刷于洗碗巾上、油漆、金属挂钩,54 x 41 x 5厘米。致谢艺术家及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


  盛夏之时,北京元美术馆揭幕全新展览“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并将持续展出至10月12日。此次群展由策展人张莉娸策划,甄选来自于艺术家瑞安·甘德、何迟、胡庆泰、克拉拉·利登、雷娜塔·卢卡斯、赖志盛、罗曼·昂达克的数件作品进行呈现。“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邀请观众跳脱既定框架,重新审视“现实”的脆弱性与可塑性。参展艺术家以影像、装置、互动媒介,解构日常表面的稳定:熟悉的符号被错置,连贯的叙事被切断,感官经验在矛盾中重组。在这场展览中,每位观看者的参与和回应制造出更多意外,而目睹同一场景如何因凝视而带来错位分裂之际,也将亲历“合理”与“荒诞”如何轻易互换。

异常与合理

真实或错觉

编辑 张扬 撰文 张扬 设计 聂琳


克拉拉·利登,《无题(饼干)》,2024年,胶合板、纸板、聚丙烯捆扎带,98.5 x 207 x 84厘米。致谢艺术家及赛迪HQ画廊,摄影:亚瑟-格雷。


  日常生活的惯性,包裹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社会规范、文化习惯、无意识的预期——过滤掉“异常”,只留下“合理”的片段。我们以为看见了真实,却未察觉,那不过是集体共识投射的幻影,我们其实已经身处于一个超真实的时代中,被吸收被中和了一切的超真实正在塑造规训着当下。当习以为常的逻辑失效,我们被迫直面一个问题——“真实”是否只是多数人妥协的错觉?当象征性的真实和模拟之间的界限不再存在,我们又该如何重建被扭曲的被破坏的以及被遮蔽的事实……展览无法提供答案,艺术家们将制造一场认知的“故障”。


  策展人张莉娸。



  策展人张莉娸,通过主题“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聚集到一起,在元美术馆错落交织的艺术空间中,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张莉娸具有多重身份,策展人兼任萃舍云集特聘艺术总监,还曾任昊美术馆执行馆长。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资深实践者,策划、组织完成百余项国内外艺术展览、项目与活动。对于此番展览的命题与策展思路等,张莉娸也通过这次难得的采访,与大家分享她的艺术以及策展理念。



罗曼·昂达克,《大爆炸》,2006 年,21 幅儿童绘画、橡皮泥球,装置尺寸可变。元美术馆展览现场。致谢艺术家及施博尔画廊(柏林 / 巴黎 / 首尔); 赖志盛,《纳凉》,2025 年,装置,尺寸可变。致谢艺术家与马凌画廊;“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元美术馆展览现场; 罗曼·昂达克,《滴水龙头》,2016 年,水龙头、水槽支架和铁链,141x13x39 厘米。元美术馆展览现场。致谢艺术家及施博尔画廊(柏林 / 巴黎 / 首尔); 克拉拉·利登,《高积云》,2020 年,塑料水箱、灯泡、电线,155x110x70 厘米。元美术馆展览现场。致谢艺术家及赛迪 HQ 画廊。


  张莉娸自述,通过“日常物品—认知颠覆”的线索串联作品。符号错置:《滴水龙头》《变形》《饥饿》和利登的作品,均通过物体功能倒置或重组质疑惯性认知。社会反思:昂达克的《大爆炸》、甘德的《创意机器》共同探讨社会化对想象力的束缚。空间重构:卢卡斯的模块化地板与赖志盛的电扇装置,分别从物理和心理层面解构“稳定空间”的假象。而展览最终则以胡庆泰未完成的行为作品作为结尾,呈现开放答案。整个展览形成一种“思维弹窗”效应,迫使观众在矛盾经验中重新定义“看见”与“真实”。

  Q=《北京青年》周刊

  A=张莉娸

  Q:此次展览被命名为“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有何立意?

  A:展览标题直接指向艺术感知的主观性,强调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可能截然不同。展览旨在通过日常物品的解构与重组,挑战观众对“现实”的固有认知,揭示“真实”可能只是多数人妥协的错觉。艺术家通过错置熟悉的符号,迫使观众跳出惯性思维,重新审视现实的脆弱性与可塑性。

  Q:这是一次对于“真实”的变相探讨,您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去传达什么核心概念?

  A:试图传达:“真实”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被社会惯例、个人经验和感官局限所塑造的临时共识。艺术家提供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揭示现实的可变性。希望观众以开放心态质疑既定认知,感受“感官经验在矛盾中重组”的瞬间。

 Q:在这次策展过程中,您是如何进行作品的甄选的?

  A:针对策展的概念与主题,以及空间的可实施性来进行挑选。日常性与颠覆性:选用常见物品(如电扇、纸箱)进行非常规改造,如何迟的《饥饿》用建筑废料隐喻抽象饥饿感。互动与参与:如卢卡斯的《失败》允许观众移动木板,胡庆泰的《未命名》让观众拼凑便利贴文字,强化观展体验的个体差异。跨文化对话:中国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在同一空间并置、干预,形成多元视角碰撞。

  Q:此外,您是如何平衡知名艺术家或是新锐艺术家的作品的?

  A:通过策展的概念与主题而非资历进行联动,形成展览呼应。更关注作品是否切题,而非艺术家的地位或名气。

 Q:此次在元美术馆空间的布局利用和动线设计上是否有哪些特别的考量和巧思?

  A:展览利用元美术馆的空间特质,通过设计强化主题并弱化空间带来的视觉干预。沉浸式环境:赖志盛的《纳凉》用27个壁扇制造气流,结合夹克、未喝完的饮料等细节,模拟“暂时离开”的叙事空间。互动分区:卢卡斯的《失败》置于可自由重组区域,与固定装置(如《滴水龙头》)形成动静对比。视觉悖论强化:如《高积云》的塑料桶灯具与《饥饿》的陶块阵列,通过材质反差引导观众思考“真实”的建构性。

  Q:您觉得对比以往您策划的展览,这次在元美术馆的展览有哪些与众不同?

  A:相比传统批判型或命题型展览,此次更强调“感官实验”与“观众主动性”。

 Q:这次和元美术馆的合作是如何促成的?

  A:元美术馆对“纯粹展览”的宽容态度促成了合作。美术馆支持非商业导向的策展实践,契合“挑战思维定式”的诉求。美术馆独特的写字楼嵌入空间也为“日常干预”主题提供了反差感场地。

复制艺术

编辑 张扬 撰文 张扬 设计 聂琳

  在时装或是艺术创作中,以复制手法呈现张力和秩序性的作品不在少数。La DoubleJ以色彩缤纷的花朵图案装扮着极简剪裁的衬衫式连衣裙,花卉图案和色彩选用颇具南洋风格。Rotate Birger Christensen捕捉奶油白玫瑰的优雅、纯净与细腻,采用立体设计演绎花朵绽放的美丽瞬间。Diesel小黄鸭单肩包仿佛开启一场农场探索,毛茸茸的小黄鸭们乱哄哄挤作一团。





奇趣创意

  艺术圈从来不缺大胆的创意,而时装设计也是。天马行空的奇趣创意,被注入时髦的设计之中,富有趣味和个性。简约的吊带裙在Moschino“微笑大使”的加持下,充满元气,释放正能量。Thome Browne的腊肠小狗手提包和Simone Rocha的野兔子造型毛绒包,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小动物们的可爱和调皮。Camper高跟鞋则摒弃传统设计,将建筑基因大胆融入其中,极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