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张扬 撰文 张扬 部分图文提供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设计 聂琳

近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诠释了一场关于进化的无限想象。这场展览作为著名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1971年出生于首尔,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也是其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一次作品呈现。展览涵盖了艺术家职业生涯中的近40件作品,其中还包括多件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委任新作。她以独特视角带领观众进入其不断演变,且充满实验性的艺术实践。十多年来,安妮卡·易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探索科技与生物学的融合,呈现出既富挑衅意味又引发深刻共鸣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安妮卡·易的早期作品与最新创作——包括算法探索和沉浸式环境——展开对话。她的艺术实践并非遵循线性发展,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验网络,既不断回溯自身,又向未知的未来推进。
另一种进化情感与感知的微妙层次编辑 张扬 撰文 张扬 设计 聂琳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UCCA 展览现场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由UCCA与三星美术馆共同主办,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与三星美术馆策展人李珍芽联合策划。展览空间设计将多个展厅串联,呈现仿佛实验室、太空舱或企业办公环境般的“无菌”场域体验。通过其材质语言,这些环境强化了隔离与共生间的微妙张力,同时为艺术史的梳理与未来可能性的探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与艺术家对流动世界的持续探索形成呼应。不仅通过视觉语言,更通过她所称的“感官的生物政治”——一种对感官体验如何被文化和生物力量塑造的探索——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她巧妙运用细菌、气味和天妇罗炸花等易逝的有机材料,细腻捕捉人类情感与感知的微妙层次。其作品引发对生命脆弱性与韧性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揭示了所有生命形式间共通的命运,并将生命、死亡和衰败等存在主义命题凝结其中。

艺术家安妮卡·易
作品《给GG的出租车先生》(2012/2025)为本次对安妮卡·易近二十年创作生涯回顾性的展览定下基调,这件早期作品集中体现了她对感官体验、无常以及人类与非人类间模糊边界的关注,而其中蕴含的核心主题与材料语言至今仍在她的艺术实践中持续发酵和演化,这些元素在此次展览中亦得到深入呈现与延伸。尽管“身体”贯穿于安妮卡·易的艺术创作之中,但她很少直接再现人体形态。在《给GG的出租车先生》中,人体仅通过一件塑料雨衣呈现——呼应了她对透明、保护性材料的频繁运用;头部被一束枯萎腐烂的花束取代,隐喻死亡与哀悼的仪式。通过任由自然环境与细菌力量在展览中持续重塑作品,艺术家挑战了艺术永恒性的传统观念,指向一种后人类状态的潜在可能。 延续流变的主题,安妮卡·易近期创作的气味作品《同时行走在两条道路上》(2023)将探索延伸至嗅觉领域。自早期作品开始,气味始终是其创作的一个关键元素——这种先于意识形成的感知,使观众更为本能地进入她的艺术实践。她曾坦言,自己对气味的迷恋根植于一种“缺席”——气味能唤起已经消逝的人、地点与事物。在这件作品中,她与知名调香师、Arpa香水品牌创始人巴纳贝·菲永合作,调制出一款融合海洋、动物、金属、花朵与鲜味的香气,在柑橘调与浓烈的海藻气息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大胆融入汽油与下雨时泥土的味道。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而略带不适的香气,让人联想到深海的未知、外星的维度,仿佛在大地、海洋与天空的交汇处盛开,游移于远古与迫近的未来。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UCCA 展览现场
“海藻荚体”系列(2019-2023)、“放射虫”系列(2023-2024)和《另一个你》(2024)进一步延展安妮卡·易对有机和非有机生命形式的持续探索,通过审视生物与人工合成物之间的复杂边界,展现科技与自然相互渗透所孕育新生的可能方式。在“海藻荚体”系列中,她使用巨藻——一种构建海底森林的海藻——塑造出类似虫茧和内脏器官的有机形态雕塑。在柔和的黄色光亮的映照下,荚体中的机械仿生飞蛾轻轻振翅并投下影子,唤起艺术家所提出的有机与人工融合的“生物化机器”概念。受古代浮游生物启发的“放射虫”系列机械雕塑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概念,它们在空间中起伏波动,以机械的形式捕捉生命的律动。本次展览汇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虫”系列作品,并首次展出该系列的3件最新创作。 《另一个你》继续探索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作品由艺术家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学家合作完成,以融合水母、珊瑚等海洋生物DNA、经由基因工程改造而成的彩色细菌为媒介,通过重组重新定义物种之间的既有界限。这些作品共同质疑生命、亲缘关系和身份的传统定义,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生物学、技术与人类通过重塑对存在的定义而紧密相连的未来图景。 安妮卡·易近年将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与核心主题进行探索。“量子泡沫绘画”系列(2020-2024)记录了她将机器学习技术引入绘画媒介的实验性尝试。系列名称源自理论物理学中的量子泡沫概念——微小粒子与能量波动由于维尔纳·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而自发地出现与消失,使“虚无”在瞬间化为“存在”后又归于沉寂。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算法通过吸收艺术家早期作品视觉元素的训练,生成如同血细胞、藻类团簇和起伏的海床的形态。这些元素随后被数字技术层层叠加,构成令人联想到电子生成的外星海洋生物。此外,展览特别呈现一件全新影像作品《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2024),这是安妮卡·易首次运用其开发的“空虚”软件完成的创作。雕塑廓形编辑 张扬 撰文 张扬 设计 聂琳

对于未来与未知生物的想象,化作在廓形与剪裁上的大胆畅想。立体的廓形与对于建筑感的痴迷,也为时装设计师们注入大量灵感。Mugler在立体剪裁上的前卫态度,缔造了一件又一件宛如雕塑般的时装艺术品。Balmain以巴洛克图案结合欧式复古的龙骨元素,赋予连衣裙以奢华与精致的质感。Cult Gaia则是擅长将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融入到手袋的设计之中,贝壳造型手袋闪耀着珍珠光泽,独特且华丽。迷幻图案
显微镜下的活动散发着神秘之感,在设计中被演绎成迷幻的图形和绚烂的色彩。图案多样化的DVF连衣裙上,发散着荧光灯色彩的图形如一个个活跃的细胞,展开着一场未知的探索。Natasha Zinko五彩斑斓的连衣裙仿佛置身极光之夜,上演着绝美且震撼的神奇景象。Michael Kors朦胧的图案在未来感与艺术感之间任意穿梭,简约的廓形优雅而大气。Cult Gaia的银色手拿包则像误闯入外空实验室,科技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