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衔接在边际之间 让当代艺术打破桎梏
衔接在边际之间 让当代艺术打破桎梏
时间:2024-06-20 13:58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张扬 文 张扬 部分图文提供 元美术馆 美编 崔洪洋




  2024年6月6日,“衔接在边际之间——亚洲艺术家群展”在北京元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亚洲各地的32位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个炎热的夏日带来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亚洲艺术的多元性。通过这次展览,进一步探讨亚洲作为一个概念和时空所具有的更广泛意义,促使观众在展览中去思考和体验多维的形式和场域,感受当代艺术在亚洲不断衍生的边界,以及丰富而多样的亚洲当代艺术风貌。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美术馆从“元”开始,在混凝土构筑的山水建筑内开辟出独特的艺术场域,以山水作为一种意境,不破不立,引领耽于都市生活的观众回归心灵本源,打造一个结合了审美、沉思与交流的特殊艺术场域。以新兴的艺术思潮与前卫实践的视角,链接全球艺术家与公众,探索当代艺术的边界。

对话李卓颖:




  李卓颖
  元美术馆执行馆长、收藏家


  Q: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美术馆,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艺术,融入生活,元美术馆想呈现和主导的概念是什么?
  A:首先当代艺术是一个很平权的概念,在当代艺术中没有所谓的距离,它总在打破一些桎梏,我希望元美术馆的所有展览都能够让大家感受到轻松快乐。我们也并不局限于在一个领域上探索,比如第一个展览是关于概念艺术的,这次则是聚焦亚洲艺术。整个亚洲的力量在世界上都在崛起,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国内外朋友和艺术领域看到更多亚洲当代艺术力量。我们没有限制一个主题或方向,想做更多探索,多去做一些链接,包括艺术家的链接和观众链接。
  Q:元美术馆在空间设计上相比传统美术馆更为巧妙,以打破空间的流线型构造打造了一个自身就独具艺术性的特别场域,这一设计理念或灵感从何而来?
  A:传统美术馆的设计或画廊机构大多偏向于“白盒子”式的传统,而元美术馆的外立面是很有记忆点的,我们选择这个场域去做美术馆,也是想打破一些传统和常规。元美术馆内部的流线型设计如水一样具有流动性,因为水的概念有很多,比如说时间逝者如斯夫,比如韧性柔性,又比如绵延不绝,这些也是我们对美术馆的一种美好祈愿。此外它和外立面有一个黑白反差,有种不破不立的感觉,也是一种大胆的挑战。
  Q:在当下的环境中,这场亚洲艺术家展览有着什么样的时代意义?
  A: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亚洲艺术在文化背景上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又各具特点。我们这次邀请到的均是在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日韩当代艺术在国际上一直享有重要地位。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东南亚的优秀艺术家。同时,中国在文化话语权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和地位也是在不断提升的。亚洲是一个整体,我们做这个展览的目的既是学术梳理,也是文化交流。
  Q:在您看来,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或审时度势下的当代艺术,如何一边做到各寻突破,一边做到协奏与衔接?
  A: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代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地域和时间性,是一个综合的体现和反映。美的共通性是必然的,艺术的共通也一定存在。比如中国古代宋徽宗的花鸟画和字很美,而王羲之的字虽然完全不一样,但你也不会觉得他们所传递的美是冲突的。再比如和西方做对比,中国的八大山人,与西方的莫奈、梵高等,即使相隔几百年,你依然会觉得其中美的核心是一致的,都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也是艺术的一个魅力。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艺术家不仅在时间、地域上和艺术进行链接和打破,甚至随着科技发展,与材质做了更多融合,比如AI智能等。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领域,也会往一个方向发展,艺术家们不分地域,也会探讨某种同样的情绪和情感等。而且你看现在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将西方的创作思维与中国艺术背景进行结合,呈现出来的作品丰富且具有世界性。
  Q:您怎么看待当代艺术及它未来的发展?
  A:大体上肯定是向好的一个方向发展,因为随着人们接收信息越来越多,思维方式也会更加复杂。那么当代艺术关键性和批判性的这种概念,包括平权的特性,特别符合当下社会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很多艺术家觉得传统绘画之类并不足够,他们会不断寻求新的方式和创作材质。从事艺术行业的艺术家们从技术性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使得更多人关注并从事艺术行业,更多人参与其中。从某一方面来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艺术市场更加活跃。

寻找亚洲探索边界




  此次由元美术馆主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共同协办的展览“衔接在边际之间——亚洲艺术家群展”,在主策展人冯博一,以及策展人陆向怡和米开拉·塞纳的共同策划下,精心呈现了数十件令人印象深刻的绘画作品和装置作品。这一大型泛亚洲概念的文化展览涵盖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和菲律宾这些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带来不同文化背景或地域特色下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前卫大胆、逼真写实、光怪陆离、抽象、趣味等风格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之旅。此次大展不仅是求同存异,更是在尊重各自文化差异性与独特性的前提下,造就了一次“寻找亚洲”、跨越亚洲地理和文化藩篱的有益尝试与实践。




  对于此次艺术大展,策展人站在一种聚焦于整个亚洲的艺术出发点,在他们的展览陈述中,亚洲不仅是地理区域的概念,也是一个地缘政治的实体。尤其在当今世界版图和时代秩序不断变动的过程中,亚洲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诉求。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内,亚洲又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文化空间,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的现代性处境,蕴含着各自截然不同的途径共域。事实上,一种大众文化为先导的新的亚洲意识业已形成。这种共域和意识既是在全球化的结构中适应本土性的要求,也是“全球本土化”的多维显现。因此,加强亚洲艺术家的相互交流,摆脱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变异的艺术话语霸权,确立亚洲文化认同,不仅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是一种可实施的有效策略。
  这次以“衔接在边际之间——亚洲艺术家群展”的方式,并在北京元美术馆展开直接的对话与交融,尽管是一次聚合地呈现和片段的链接,却从一个个切片的侧面,转向审视亚洲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的叙事,发现和挖掘亚洲当代艺术潜能,凝聚亚洲艺术的活力,形成亚洲艺术生态多元和差异的艺术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当代艺术的前提是对同时发展的亚洲地域艺术场景的把握,也试图在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之外创造新的地缘政治体系和关联。作为“衔接在边际之间”的不断变迁、生成的交流话语,意味着在亚洲边界、边际之间,甚至之外,衔接亚洲艺术网络,打破以西方艺术系统为主的支配模式和逻辑,在符合亚洲的精神和风土前提下,保持内部多样性的前提下,消弭固有的边界,重新建构亚洲文化地域概念,寻求突破与合作可能性,从而想象和建构亚洲未来的文化共同体。
  展览既强调了个体叙事及其交集的重要性,同时也将亚洲不同地方的线索编织成各种不同的普遍性模式,甚至是在没有对立面的情况下建构亚洲的独立存在,并通过多元叙事将“亚洲”和“亚洲性”转化为多重现代性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