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曹宇 文 曹宇 摄影 李英武 美编 聂琳
37个小区、4.1万户,接近20万社区居民,成千上万微乎其微的“琐事”:电路不通、水道不畅、楼道不洁、垃圾分类、流浪猫狗、充电安全、高空抛物、减灾防疫……“琐事”串联在一起,演化成陈晓丽周而复始的生活日常。
作为一名普通的物业管理工作者,她已经在北京回龙观地区扎根21年。
陈晓丽,北京天鸿宝地物业管理经营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第一、七分公司经理,回龙观项目部负责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于2023年获颁北京市住建委及首都精神文明办联合授予的“最美物业人”称号。
时间回溯到2020年4月,北京市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推进大会,市委领导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两个条例为契机,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这两个“关键小事”。
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既与市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同时又与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相关。这两件“关键小事”,正是陈晓丽工作侧重的头等大事。
于是,她和她的200多位战友,面对20万社区居民,每天从“关键小事”抓起,常抓不懈,以“积小成大,聚沙成塔”的信心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物业服务。
相比“神舟”“蛟龙”,大国工匠,陈晓丽的故事或许略显平凡,物业工作的家长里短甚至还为她的“最美”添加了一些烟火气,但透过劳动奖章评选这扇“窗”,你会看到,平凡普通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岗位上,同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坚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赛道上书写精彩。
致力“关键小事”
当好居民利益守护者
所谓“关键小事”,“小”在切口,“关键”在意义。社区物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看似事小,其实属于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是城市治理中心下移,走向精治的必然趋势。
陈晓丽从最初接触物业管理工作,到成长为“最美物业人”,时间已历20年。恰恰就在她刚接手回龙观物业工作的这年,2003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物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规范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2005年春晚小品《装修》各位是否还有印象?小品以近乎荒诞的方式将小区日常实况放大呈现:业主正在室内砸墙,突然室外传来严厉的喝止声,装修工黄宏接口便说,“这么横,肯定是物业来了!”业主则一脸淡定,“物业来了又怎样,我交过装修保证金了,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一问一答,业主与物业在当年的微妙关系被生动呈现。及至2007年,《物业管理条例》修订,“物业管理企业”改为“物业服务企业”,从“管理”到“服务”,两字之变,意味着职能本位的回归。
物业服务可以让生活以更美好的姿态呈现,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体验更有温度的生活——这句话,陈晓丽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同时,在她看来,“服务者”维度之上,还有个更高维的空间,虽然抽象,但与服务信念息息相关,甚至关乎服务目的,这个维度就是“守护者”。
“在当下的居住环境中,小区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导致两者关系紧张,甚至有声音呼吁取消物业。其实真正了解这个行业,才能知道物业工作的意义,关乎千万家庭的方方面面。多少人毕其一生的积蓄购买住房,几十年居住甚至终老于此,因此物业人员在社区充当的角色绝不仅是个服务者,还要做个守护者。”陈晓丽告诉记者。
物业工作单调枯燥,日复一日,几乎一成不变。但凡出现突如其来的变化,每次都是“大考”。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陈晓丽在第一时间对所辖社区进行封闭管理,当时正值春节,在岗人手不足,她与同事轮岗执勤,严格完成各项防疫任务。为方便指挥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她就吃住在单位,24小时随时待命。疫情伊始,可谓猝不及防,当时最难办的就是物资紧缺,从蔬菜粮油到小小的防护口罩,陈晓丽奔波各区购买、联络物资……随着防疫常态化,物业工作的重心又转移到测验核酸、出入扫码等日常工作。
曾经有段时间,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居家无人照顾,只能到妈妈单位“跟班”。陈晓丽索性“人尽其才”,带着孩子在小区卡口值守,小朋友也随之担负起引导社区居民扫码、测温的工作。
疫情前后近三年,回想个中的林林总总,陈晓丽由衷感叹:“对物业工作来说,这三年真辛苦”,但一切辛苦都值得:“我们就是守护着万家灯火的人,是一心一意服务于业主的贴心人。”
见证回龙观“龙抬头”住在这里,爱上这里!
熟悉北京地理的读者对回龙观不会陌生,相传明代帝王赴十三陵拜谒先祖,每每在此歇马小憩,远观京城,故取名“回龙观”。从2000年起,回龙观开始高速发展,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回龙观+天通苑的常住人口数字已逼近100万。
谈到对回龙观的初印象,陈晓丽提到了“远”和“荒”,尤其是当时(2003年)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一边是刚建成的小区,一边还是暴土扬长的工地。白天时,居民大多上班在外,马路空空如也,可谓名副其实的睡城。
20多年来,这座睡城在建设者的劳动号子中渐渐苏醒,陈晓丽有幸见证了回龙观“龙抬头”的全过程——城市的苏醒当然离不开人,让更多的人住好回龙观,爱上回龙观,是她责无旁贷的任务。
调入回龙观项目没多久,陈晓丽碰到一块“硬骨头”,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第三期新房办理接管、入住手续,让我们用数字说话:三期共建设五个小区,7146套新房;交付客户之前,先要逐套验收、查房、接管,再从开发商处领取钥匙,组织业主验收、查房;继而为业主办理入住手续、签收协议等等。7146套新房,面对7146位不同的业主个体,同时意味着7146项收房、验房、转交钥匙、协助业主验房的手续即将逐一展开。
当年,陈晓丽的入住服务团队100多人,马力全开,最高的办理记录达到过每天400户,相当于每人大约办成四户——这已经是极端高效,要知道仅查验房屋就需要事无巨细,门窗墙壁、采暖系统等等,极为耗费精力。更别说还有小区公共资源的整体验收,大到小区出口、道路的设计、绿化植被,小到公共管线是否安装合理,都要逐一细查。
钥匙转交到业主手里,如同北京天鸿宝地物业公司责任模式的开启;
而拿到新房钥匙,又是多少人从此爱上回龙观的开端。
可能是因为陈晓丽对接管验收工作表现出过硬的业务能力,回龙观地区只要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公司就会指派她进入接管验收组。可想而知,这是一份“苦差事”,但苦中有乐。2003年至今,她已经“迎接”超过40000户业主入住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她本人也从项目经理成长为分公司经理,从最初管理单独项目到如今成为37个项目的团队带头人。
“爱上回龙观了吗?”记者问。
“在回龙观公园散步,看到老人悠闲地躺在藤椅晒暖,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奔跑、欢笑,当感受到那一刻岁月静好,就觉得流过的汗水、付出的辛苦都值得。”陈晓丽说。
践行“城市复兴”理念物业工作寻求多元突破
爱上回龙观的,更是那些敢于正面机遇及改变的人。
北京这座城市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又好像从未改变。变的是高楼大厦的崛起、商业综合体的扎堆、交通网的发达;不变的是老北京文化气息、不变的是人间烟火。
陈晓丽在北京出生,父亲由军队转业从事建筑行业。她毕业后女承父业,后误打误撞从事了物业管理工作,这一干就干了20多年。回想工作之初,北京方庄小区的住宅面积225万平方米、居民近10万人,一度成为所谓最大住宅区;1998年,房改大幕拉开,回龙观、天通苑等19个地区获批建设本市首批经济适用房,新小区如雨后春笋——“最大”纪录一再刷新。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社区,回龙观、天通苑等地人口集中,交通拥堵、职住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为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市委、市政府以‘回天’地区为样本,出台‘回天计划’,前后投资200亿元,补齐了公共服务的短板。”身为“回天有我”行动计划的积极参与者,陈晓丽将社区成长的脉络梳理得清晰透彻。
超大城市治理,自当解决超大社区的各种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行业发展机会,实现高质量的物业发展,是陈晓丽和她的同事不敢忽略的课题。
“业主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住宅物业售后服务管理模式,转而对社区生活、文化享受、精神建设等服务有了更多需求。物业不仅要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更要寻求多元化突破,成为无所不能的‘多面手’。”她对记者说。
2015年,首开集团提出“城市复兴官”的角色定位,践行“复其所有,兴其所无”发展理念。在陈晓丽看来,“城市复兴官”定位对物业管理工作同样是积极的鞭策:
“大力推进党建进社区工作;更好地为群众做好增值服务;加大稳岗促就业力度;既要做好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也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者;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发挥作用;筑牢安全底线、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安全隐患——未来,我们将从以上六个方面发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这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创建更好的人居环境的过程,正是以实际行动推动‘城市的复兴’!”
陈晓丽
北京天鸿宝地物业管理经营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
第一、七分公司经理
回龙观项目部负责人
房地产经济师
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北京市住建委及首都精神文明办联合授予“最美物业人”称号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