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王雅静文王雅静图片提供 受访者 美编 聂琳
北京的大雪为整座城市穿上银装,伴着白雪皑皑,吴艳的思绪回顾着2023年激动人心的杭州亚运会以及亚残运会的点滴。作为这次盛会的总制作人,每每提及于此,她的心情总是难掩激动。这届亚运会对吴艳来说是一次经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更让吴艳坚定了她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初心——继续讲述中国故事,讲述美的故事,讲述感人的故事。
9月份的杭州潮湿多雨,淅淅沥沥的小雨让这座城市显现出江南水乡的原本面貌。但这雨水却让吴艳忧心忡忡,因为9月23日晚上,第19届杭州亚运会将在此开幕,这场备受世界瞩目的盛会筹备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迎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好在,开幕式开始那一刻,雨停了,演出拉开序幕,这场表演留予世人惊叹无数,更是杭州“高光时刻”的正式开启。
吴艳介绍说,本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创新科技的助力下,“数实融合”的点火仪式成为“经典时刻”,双人3D威亚、数字烟花、AR数字穹顶等多种技术,达成了技术和艺术的双向奔赴,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数字火炬手组成的数字人与现场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共同点燃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成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在亚残运会闭幕式中最重要的主火炬熄灭环节,一位义务讲解员坐在视障朋友身边,用她的声音深情讲解亚残运会火炬熄灭。伴随着她的讲述,“中华第一舟”载着听障儿童和健全儿童一起畅游时空,向“桂冠”火炬前行。“不论是教听障儿童唱歌,还是见证‘刀锋战士’的自由奔跑,或者是让运动员用智能仿生手去点火……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运动员身上的那种坚毅与韧性,他们的那种对自己严苛的要求让每个人为之感动。回想起来,我们真的是一起把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吴艳感慨道。除却速度和力量演绎的激情,残疾人与健全人共谱的温情,成为本届亚残运会闭幕式的另一个生动注脚。这些经典永恒的记忆留在大众的心中,更加永久留存在吴艳与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脑海中。
集结众人之力,本届亚运会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观众最踊跃的一届亚运会,吴艳所在的团队更是史上唯一一个承办过开闭幕式四个仪式的团队。吴艳的手机中还存储着很多现场花絮,这些时刻在吴艳看来,是一笔情感和经历的双重财富。“在筹办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自我推翻重塑,无数个日夜拼搏奋斗、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风雨同舟的场景……杭州亚运会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动人时刻。”
如今,后亚运时间已经开启。据悉,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演出及道具、火炬等相关亚运资源将永久留存萧山,并由湘湖承接。“筹备期间,我们扎根浙江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沃土,在这场视觉盛宴之后,我们会在湘湖的绿水青山之间,通过实景演出《湘湖·雅韵》的形式,将开闭幕式四个仪式文艺演出进行创意性留存。”回顾刚刚过去的2023年,忙碌充盈、成长感悟是她的年度关键词。由于工作原因,吴艳成为“空中飞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在路上。“在这一年中,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成长年份。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儿,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成长感动之余也伴有一丝愧疚,是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但这种不在场并不意味着爱的缺席,反而是这种忙碌能让我更加珍惜陪伴家人的时间。”她欣然接受种种挑战与未知,在忙碌中时刻充满希望,“对于艺术文艺工作者来讲,继续讲好中国故事,讲述美的故事,讲述感人的故事,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吴艳如是说。
Q:最初如何接触到制作人这个职业?
A:在千禧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尝试跟发起人做了一次首都文艺界的联欢活动,当时的活动流程并不复杂,但是我却从中体会到了这个职业的乐趣。然后,我接触到了“为中国喝彩”系列活动,从这个系列开始,我感觉到中外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必要性,这个过程也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之后,我们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庆典活动中。这种方式同样是我们做国事活动时的思考方式——挖掘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中国元素,将其展现给世界。这次的杭州亚运会更是借助科技力量,传达文化理念。如今想来,制作人这个职业是挑战与收获并存的,当然最终必然是收获更多的。A:的确,博物馆会给我很多创作的灵感,还有一些有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元素的表演。不同城市的博物馆,展示的是不同的历史脉络,而当地特色的展览、主题餐厅等等都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很多文化专家给我们大力支持。例如,我们选取了陕西非遗文化,结合科技演绎,呈现出了《无界长安》的表演,其中提取了很多当地百姓习以为常的事情,例如扯面,通过这样的身边事来引起大家对这个表演的共鸣。其实,这些创意灵感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在地观察。